2012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80 分.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2•绍兴)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向试管加固体
B.
稀释浓硫酸
C.
倾倒液体
D.
加热固体
考点: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
的稀释。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将块状固体加入试管内,可根据一横,二放,三竖的步骤分析;
B、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沿杯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且要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
C、倾倒液体药品时:取下瓶塞倒放在实验台上,标签要靠向手心,瓶口紧贴试管口;
D、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解答:解:A、将块状固体加入试管内,先横放试管,再用镊子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最后
慢慢竖起试管,故 A 错误;
B、图示的浓硫酸稀释的操作,严格按照实验室的规定进行操作,故 B 正确;
C、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取下后要倒放在试验台上,瓶口与管口要紧靠,所以图中
操作错误;故 C 错误;
D、试管口向上倾斜了,故 D 错误;
故选 B
点评:掌握一些正确的基本操作的知识,对于此类错误的操作方法的判断是很关键的.
2.(2012•绍兴)2012 年 3 月 25 日,浙江省环保厅开始试报的一项新空气污染指数项目是
(
)
A.二氧化硫
B.可吸入颗粒物
C.PM2.5
D.一氧化碳
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本题主要是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
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
粒.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浙江省环保厅开始试报.
解答:解:A、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物,原来就是空气质量报告的主要内容,故选项错误;
B、可吸入颗粒物也是原来空气质量报告的主要内容,故选项错误;
C、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是浙江省环保厅开始试报
的一项新空气污染指数项目,故选项正确;
D、一氧化碳有毒,也是原来空气质量报告的内容,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点评:空气质量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
质量状况等.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属于粉尘污染,
空气污染指数的大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是:指数越大,空气质量状况越差;指数越
小,空气的质量越好.
3.(2012•绍兴)由图可知,大气中 CO2 浓度大约从 1800 年起急剧增加,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
A.大量火山的喷发
B.气候的自然波动
C.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
D.人类
大量使用燃料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方式是现在对化石燃料等的使用,和现代与原来的不同点
考虑.
解答:解:A、大量火山喷发是原来的事,现在很少有火山喷发,故 A 错;
B、气候的自然波动都基本是相同的,所以并不是气候自然波动的结果,故 B 错;
C、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从早就有,也不是它的原因,故 C 错;
D、由于现在人类生活好了,有了轿车,就要燃烧汽油,取暖也要使用煤炭燃烧,关
键是由于人类大量的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二氧化碳增加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
4.(2012•绍兴)下列模型能表示化合反应的是(
)
A.
B.
C.
D.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其特征是“多变一”据此对
选项的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解:A、该图示中反应物是一种分子(一种物质)生成物是两种分子(两种物质),
所以不是化合反应,而是“一变多”的分解反应;
B、该图示中反应物是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和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生成物是一种分子
构成的物质,所以是化合反应;
C、该图示反应物中有两种物质分别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是另一种单质
与另一种化合物,符合置换反应的特征,所以是置换反应;
D、该图示中反应物是一种分子(一种物质)生成物是也是一种新分子(一种物质),
故该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故选 B
点评:此题是对化合反应类型的考查与判断,解题时依据微观图示判断出反应物生成物的
种类及情况是解题的关键.
5.(2012•绍兴)由图可知,从 0℃升温到 50℃,一定量的水中能溶解的质量变化最大的物
质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溶解度的意义进行分析,从 0℃升温到 50℃,一定量的水中能溶解的质量变化
最大的物质,应是从 0℃升温到 50℃,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幅度最大的物质,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从 0℃升温到 50℃,一定量的水中能溶解的质量变化最大的物质,
应是从 0℃升温到 50℃,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幅度最大物质.
A、由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故 A 不符
合题意;
B、由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可知,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幅度不是最
大,故 B 不符合题意.
C、由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可知,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幅度最大,故 C
符合题意,
D、由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可知,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幅度不是最
大,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找出从 0℃升温到 50℃,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幅度最大
的物质,就是一定量的水中能溶解的质量变化最大的物质.
6.(2012•绍兴)如图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不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甲图中,浸入浓硫酸的火柴梗变黑
B.乙图中,浸入硫酸铜溶液部分的铁丝表
面出现红色物质
C.丙图中,铁钉水面处部分生锈
D.丁图中,试纸变蓝色
考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A、根据浓硫酸的氧化性考虑;B、根据铁与硫酸铜反应的生成物考虑;C、根据铁生
锈的条件考虑;D、根据酸使石蕊试纸变色情况考虑
解答:解:A、浓硫酸的氧化性很强,能使火柴头炭化变黑,正确;
B、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所以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正确;
C、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同时解触,所以铁钉水面处部分生锈,正确;
D、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与石蕊试纸接触,酸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所以 D 说
法错误.
故选 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浓硫酸的氧化性和铁与硫酸铜反应的现象,铁生锈的条件.
7.(2012•绍兴)对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内镍氢电池的总反应式 H2+2NiO(0H)═2Ni(OH)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H2 是单质
B.Ni0(0H)是氧化物
C.Ni(OH)2 中 Ni 化合价为+2 价
D.参
加反应的 H2、NiO(OH)的质量比为 1:92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元素质量比
的计算。
专题:化学与新科技。
分析:A、根据单质的定义进行分析;
B、根据氧化物的定义进行分析;
C、根据化学式求出元素的化合价;
D、根据反应求出 H2、NiO(OH)的质量比.
解答:解:A、H2 是由氢元素组成的单质,故 A 正确;
B、Ni0(0H)是由 Ni、O、H 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
合物,故 B 错误;
C、在 Ni(OH)2 中氢氧根显﹣1 价,所以,Ni 化合价为+2 价,故 C 正确;
D、参加反应的 H2、NiO(OH)的质量比为:(1×2):(59+16+16+1)=1:92,故 D 正
确.
故选 B.
点评:通过本题的练习,能利用单质、氧化物的概念判定某些物质的类别.
8.(2012•绍兴)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是杂质),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操作方法
A
B
C
D
Fe(Fe2O3)
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Ca0 粉末(CaCO3 粉末)
加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
NaOH 溶液[Ca(OH)2 溶液] 通入过量 CO2 气体,充分反应后过滤
CuSO4 溶液(硫酸)
加入过量 Cu0 粉末,加热,充分反应后过滤
A.A
B.B
C.C
D.D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
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
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A、Fe2O3 和 Fe 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
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试剂、方法错误.
B、CaCO3 粉末不溶于水,Ca0 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不能除去杂质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
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试剂、方法错误.
C、Ca(OH)2 溶液和 NaOH 溶液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
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试剂、方法错误.
D、硫酸能与 Cu0 粉末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充分反应后过滤即可得到硫酸铜溶液,能除去
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试剂、方法正确.
故选 D.
二、简答题(本题共 3 小题,每空 3 分,共 60 分)
9.(2012•绍兴)一氧化碳气体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下列对一氧化碳的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 (填序号).
A.组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B.性质:能燃烧
C.用途:可以作为燃料
D.危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2)如图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指出实验中能证明发生了化学变化的证据 黑色
Cu0 变红色物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写一条).
分析: (1)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危害考虑本题;(2)根据化学
变化的实质和反应生成物的现象考虑.
解答: 解:(1)A、一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 A 错;
B、一氧化碳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故 B 正确;
C、因为一氧化碳能够燃烧所以可以做燃料,故 C 正确;
D、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不能与氧气结合,而缺氧中毒,故 D 正确;
故选:A.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因为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有铜生成的现象是黑色 Cu0 变红色物质;有二氧化碳生成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
两个现象都说明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1)A; (2)黑色 Cu0 变红色物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0.(2012•绍兴)根据表中五种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和溶解性,回答下列问题:
空气 NH3
CH4
HCl
O2
密度/g•L﹣1
1.293
0.77l
0.717
1.629
1.43
溶解性
﹣﹣ 极易溶 难溶 极易溶 难溶
(1)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是 O2 .
(2)用如图所示盛满水的集气瓶收集 CH4,气体应从 b 端进入.
分析: 本题考查气体的收集方法,常用的有排水法和排空气法,若密度比空气的大,采
用向上排空气法,若密度比空气的小,采用向下排空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