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1年北京普通高中会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1 年北京普通高中会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考 生 须 知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本试卷共 6 页,共六道大题,17 道小题。第三大题第 12 小题为二选一题。 3.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 1—8 小题必须用 2B 铅笔作答;第 9—17 小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4.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10 分。共 5 道小题,每题 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驰骋.(chěnɡ) 迸.发(bìnɡ) 返璞.归真(bǔ) B.缜.密(zhěn) 面颊.(jiá) 危如累.卵(lěi) C.吮.吸(rǔn) 涟漪.(yī) 获益匪.浅(fēi) D.校.对(xiào) 胆怯.(què) 提纲挈.领(qiè) 2.对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条分缕析.:“析”,篆书写作 。从字形分析,指用斧(斤)劈开木头。词语中“析” 的意思由此而来,意为“剖析”。“缕析”,意思是详细地分析。 B.残羹冷炙.:“炙”,篆书写作 。从字形分析,指肉( )在火上烤。词语中的“炙”, 意为烤熟的肉。“冷炙”,泛指已凉的饭菜。 C.追亡逐北.:“北”,篆书写作 。从字形分析,指两个人背对背而立。词语中的“北”, 意为北方。“逐北”,意思是向北方追击。 D.无本.之木:“本”,篆书写作 。从字形分析,指树木的根。词语中的“本”用的就 是这个意思。“无本之木”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3.根据下面语段内容,分别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远远望去,水从一片绿色的灌木林流出来, ① , ② ,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 阔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水雾。然而走近瀑布,抬头仰望, ③ ,感觉自己 只是漫天飘洒的水雾中的一滴水珠。 A.①突然跌入深谷 ②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 ③才真正领略到那惊心动魄的气势 B.①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 ②突然跌入深谷 ③那惊心动魄的气势才真正被领略 到 C.①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 ②突然跌入深谷 ③才真正领略到那惊心动魄的气势 D.①突然跌入深谷 ②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 ③那惊心动魄的气势才真正被领略
到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B.陶潜,东晋诗人,他向往田园生活,《归去来兮辞》表现了他归隐田园时的欣喜之情。 C.《再别康桥》的作者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他是“新月派”诗歌代表人物之一。 D.巴尔扎克是 19 世纪德国文学大师之一,他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变革时期的社会生活。 5.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而顾。(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C.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D.尽吾志而不能至,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 6—9 题。(10 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 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 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 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6.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晋军.函陵 B.又欲肆其西封. C.唯君图.之 D.秦伯说.,与郑人盟 军:军队 封:疆界 图:考虑 说:高兴 7.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以.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吾其.还也 然:这样 焉:哪里 其:还是 8.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理解:下臣虽强壮,但是不如别人。 B.焉用亡郑以陪邻 理解: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的办法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理解:况且您曾经得到过晋君的赏赐啊!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理解:依靠别人的力量而保护自己,不仁义。 9.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4 分)(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烛之武在与秦伯的谈话中,首先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说明即使消灭郑国, 秦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又以“ ① ”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 继而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接着以“ ② ”的事实说明晋国不守信用,利用两 国矛盾来离间双方;最后得出亡郑是“ ③ ”的结论,最终打动了秦伯。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0—12 题。(14 分) 与雾同行 苏沧桑 ①我惊呆了,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神奇美丽的雾? ②那是一个夏夜,新安江城已卸去一天的浓妆,笼罩在淡紫色的暮霭里。江水流得从 容而平静,碧绿碧绿的,不知是它本来的色彩还是两岸的倒影。晚归的船来了,偶尔闪过 一道波痕。空气拂过脸颊,带着摄氏十四度的水汽。那一刻,两岸灯火在静谧中次第开放, 像在预示着这里一定会发生些什么。 ③这时,假若你是一条鱼,你便会看到千岛湖和新安江之间正演绎着一段爱情故事。 当千岛湖水带着他的柔情缓缓流进新安江的心底,千年等待从此化为不绝的缠绵,于是, 白沙奇雾【注】——这天地的宠儿诞生了!只见她从母亲疲倦的怀里渐渐舒展开初生的身子, 洁白如羽纱,飘渺如仙乐,纯净如玉石,细腻如婴儿的肌肤,远远的薄薄的一层,依偎在 江面上。我真怕江边的点点渔火会把她给融化了。 ④人们凝神看着这 【甲】 (神奇 神秘)的景象,而雾也在远远地打量着人间,
灯就是她善睐的明眸。在相互的凝视中,她慢慢长成了一米多高、丰满圆润的女子,先是 从飘漾的裙裾中伸出她的脚,一小步一小步踩着绿波,羞涩地走着。风来时,雾便不再矜 持,拖曳着长长的飘带,自由地舞成了一缕缕五彩屏幔,随着江风向我们飘来,转眼间便 到了伸手可触的眼前,只见乳白的雾海与深蓝的天分出一道整整齐齐的界线,青山翠林、 竹篱农舍在浓雾中时隐时现,人不知不觉就像飞到了天上。而此刻与雾媲美的还有天上的 星星,它们离地面是那样的近,就悬在人的头上,随手可摘,立体的,闪烁着奇光异彩, 让人怀疑那是不是假的。雾可能是它们的老朋友了,时时往天上一跃,侧耳就能听得见他 们欢快的笑声了。 ⑤我在江边走着,雾也顺着江走着,好像是两个同龄女人正在并肩散步,很亲近的样 子。但我总有些自惭形秽。雾是 【乙】 (单调 单纯)的,而我却不是,有着这样那 样的欲望,有着这样那样的烦恼。好在雾并不在乎,依然用她无声的语言让我感觉自己暂 时成了瑶台上的仙人,忘记了俗世间的一切。记得不久前读到过卢梭的一段关于雾中散步 的文字,后来借来他的书想细读时,书却奇怪地不知去向,心里空落落的。想起类似的憾 事在我的生活中似乎常常发生,比如我历尽千辛万苦爬到峨眉山金顶,却怎么也看不到传 说中的佛光;几次到普陀山也没看到过海市蜃楼;一个刮台风又停电的深夜,在家乡的小 楼上忽然看到窗外缓缓变幻着极亮的黄红蓝三色强光,像有什么在轻轻掠过。当时以为是 闪电也没注意,第二天却听很多人说昨晚在城东的山顶上停过一只 UFO。只好想,自己是个 俗人,也许神奇的物事总与我无缘吧。没有料到新安江的雾却格外地善意,据说在冬夏时 节每个晴朗的日子里都能看到,让我由衷地对她生出不被嫌弃的感激。我深信美的东西有 了善的品性,这种美才会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⑥午夜时分,一觉醒来,万籁俱寂,忽然牵挂起雾来。推开靠江的木格花窗,见她正 无比恬静地仰躺在星空下,也已睡去,无意中把山山水水勾勒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⑦雾来世间一趟留下美好,人来世间一趟将会留下点什么? 【注】“白沙奇雾”是新安江水电站大坝下游白沙城水面上的景观。 10.根据文意,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选填恰当的词。(4 分)(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1.本文第⑤段写到了作者经历的一些憾事,请结合内容分析作者写这些憾事的作用。(3 分) 12.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7 分) (1)作者与雾同行,细致传神地描写了雾的景象,字里行间融进了浓郁的主观情感。 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认识。(不少于 150 字) (2)作者与雾同行,获得了独特的人生感受。请找出表达作者感受的一句话,并结合 文章,谈谈作者是怎样得出这种感受的。(不少于 150 字)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14 题。(7 分) 汉字的横排与竖排 ①西方文字多属于拼音文字,所以西式书籍也多采用横排的形式。如英文,靠字母拼 合构成词语,表示一个意思。其字母排列,采用竖排会很别扭,因此只能横着写,就连书 脊上的书名也得横着印,人只好歪着头看。汉字则不同,作为一种方块文字,它可竖排可 横排,并无不方便之处。甲骨文时期,因为龟甲兽骨一般呈竖长形,书写、刻画文字,上 下排列更方便;后来,在使用竹木简时期,虽书写可横可竖,然而人的手臂宜于左右开张, 采用竖排的形式能够方便简册的卷舒,所以采用竖排。纸发明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 无论是手抄还是印刷,汉字的排列方式仍一直沿袭着这个传统。“五四”以后,西学东渐, 提倡横排,出版物横竖兼有。至 20 世纪五十年代,横排全面推行。 ②文字横排便利阅读,是有科学依据的。人的双眼水平视野范围是 180 度,垂直范围 是 120 度。读横排文字时,人最敏锐的视力在视力中线左右 1 度的范围内;读竖排文字时, 则在视力中线上下 0.75 度的范围内。因此,阅读横排文字,视野宽,速度快。实验表明, 阅读横排文字的速度比阅读竖排文字高出 34.5%。 ③而现代生理医学研究表明,文字竖排也有不少好处。人的眼球在水平方向左右运动, 由双眼的 4 条水平肌肉带动;眼球的垂直方向运动,则由双眼的 8 条垂直肌肉与 4 条水平 肌肉共同参与。阅读竖排文字时,眼球既有上下运动也有水平运动,这样,每条肌肉的负 担就会减轻。这就保障了长时间用眼的需要,能缓解眼的疲劳。因此,就有可能预防近视 的发生。此外,神经眼科研究还发现,老年痴呆症都有眼球运动异常的情况,尤其是眼球 上下运动障碍。因而加强眼球的垂直运动,能够激发脑组织活性。如果增加阅读竖排文字 的几率,在阅读时眼球自然地上下运动,经常刺激大脑组织核团各个部分之间的连接和转 换,就能起到防止脑组织退化萎缩的作用,从而减缓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13.汉字的排列方式,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 ① 、 ② 、纸发明以后至“五四” 运动以前三个时期,通行竖排;“五四”以后,则 ③ ;20 世纪五十年代,全面 推行横排。(3 分)(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4.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分别写出阅读横排文字和阅读竖排文字的利与弊。(4 分)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5-16 题。(9 分) 写作上的从小见大 周国平 ①世界文学宝库中,有许多名篇是通过描述日常小事阐明大道理的。即使那些宏大叙 事的巨著,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占据大量篇幅的也是
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人在一生中也许会遭遇大事,但遭遇最多的还是日常小事,不论伟大 平凡,概莫例外。因此,对于写作者来说,从小见大是一项重要的功夫。 ②怎样做到从小见大?我的回答是,第一在平时练就“见”的眼力,第二在写作时如 实写出所“见”。 ③大道理往往寓于小事之中,小事中却未必都蕴含大道理,因此首先就有一个选材的 问题。硬从鸡零狗碎中开发出高论大言,牵强附会,这样的文章最讨人嫌。那么,怎样才 能捕捉住真正值得“小题大做”的小事,并且做得恰到好处呢?“功夫在诗外。”陆游此 言说出了写作的普遍真理。意义只向有心人敞开,你惟有平时就勤于思考宇宙、社会、人 生的大道理,又敏于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才会有一副从小见大的好眼力。泰戈尔 从一朵野花看到了造物主创造的耐心,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如此写道:“我的主,你的世 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同样的一朵野花,一个对宇宙和生命的真 理毫无思考的人看见了,是什么感想也不会有的。 ④写作不是写作时才发生的事情,平时的积累最重要。心灵始终保持一种活泼的状态, 如同一条浪花四溅的溪流,所谓好文章不过是被抓到手的其中一朵浪花罢了。长期以来, 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在生活中每遇到触动我的心灵的事,不论悲喜苦乐,随时记录下来, 包括由之产生的思考。越是使我快乐或痛苦、感动或愤怒的事,我越不轻易放过,但也不 沉溺其中,而是把它们当做认识人生和人性的宝贵材料。这样做的结果是,久而久之,我 感到小与大之间的道路是畅通的,从小见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⑤当然,具体写作时,是要有技巧的,但技巧并不复杂,我认为主要是两条。第一, 对于所写的这件小事,要抓住它真正触动你的情境和细节,这实际上是小和大之间的关联 点,着重加以描述,尽可能写得准确、细致、具体、生动,让读者感到,你被触动是多么 自然的事情,他们在此情境中同样会被触动。在这样的描述中,已经隐含大道理了。因此, 第二,对于从小事中体悟到的大道理,只需作画龙点睛的表述,语言要简洁,切忌长篇大 论,要质朴,切忌豪言壮语,最好还要独特,切忌老生常谈。最佳的效果是,读者从你所 描述的小中已经隐约见出了大,而在读到你的点睛之句时,仿佛刹那间被点破,发出了会 心的微笑。 15.第③段中,作者是怎样用泰戈尔的例子对画线句加以论述的?(4 分) 16.你从作者的论述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作简要说明。(5 分) 六、作文(50 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清代学者戴震 10 岁时读朱熹的《大学章句》,读到一个地方,他问老师:“怎么知道 这是孔子所说而曾子转述的?”老师说:“前辈大师朱熹在注释中就是这样讲的。”戴震 又问:“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南宋人。”戴震再问:“孔子、曾子是什么
时候的人呢?”老师说:“东周人。”戴震继续问:“东周距南宋有多久?”老师说:“差 不多两千年了吧。”戴震又问:“那朱熹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读书学习时,你一定也有些东西相信,有些东西不信。对于读书学习中的信与不信, 你是怎样认识的?自拟题目,写一篇 700-1000 字的议论文。 (将作文写在答题卡上) 2011 年北京普通高中会考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 阅卷须知: 1.认真掌握评分标准。 2.按规定的要求操作。 一(10 分) 2.C 1.B (共 5 道小题,每题 2 分) 3.A 4.D 5.C 二(10 分) 6.A (2 分) 7.B (2 分) 8.B (2 分) 9.答案: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阙秦以利晋 (4 分。共三空,①③每空 1 分;②空 2 分) 三(14 分) 10.【甲】神奇 【乙】单纯 (4 分。共两处,每处 2 分) 11.答案要点: ①表现了雾的善意; ②我对雾的善意心生感激,并由此获得启示。 (3 分。共两点,①1 分,②2 分) 12.(1)答案示例一: 文章第③段用排比、比喻的手法描写了雾的诞生过程。“洁白如羽纱,飘 渺如仙乐,纯净如玉石,细腻如婴儿的肌肤……”这句话从视觉、听觉、触 觉等多个角度形象地写出了雾的轻柔、洁白、朦胧、洁净、细腻等特点,在 对雾作细致传神的描写中,全面而丰富地写出了作者欣赏雾初生时内心的触 动与惊奇喜爱的感受,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答案示例二: 文章第④段描写了雾逐渐弥漫与周围景象美妙融合的情景,作者将物拟 作女子而细细描绘,使用了一系列准确而生动的词语:“慢慢长成”“伸出她 的脚”“踩着绿波,羞涩地走着”“拖曳着长长的飘带,自由地舞成”“向我们 飘来”“时时往天上一跃”,准确描绘了雾轻柔、灵动、变幻并逐渐弥散的动 态情景,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也生动地表现了作者赏雾时陶醉的心情。 (7 分。有自己的认识,2 分;能够结合文章分析,3 分;语言表达,2 分) (2)答案示例一: 我认为文章第⑤段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赏雾所得到的感受:“我深信美的 东西有了善的品性,这种美才会到一种更高的境界。”作者在一个夏夜看到了
雾神奇的诞生过程,也感受到了雾与周围景物自然融合的美好情景,俗世的 诸多欲望和烦恼也因之而暂时忘却。由此,作者对雾的“善意”心生感激, 并引出对更高境界的美的思考:善良会提升美的境界,真正的美应该融合善 的因素。 答案示例二: 我认为文章第⑦段表达了作者赏雾所得到的感受:“雾来世间一趟留下美 好,人来世间一趟将会留下点什么?”作者在一个夏夜看到了雾神奇的诞生 过程,也感受到了雾与周围景物自然融合的美好情景,俗世的诸多欲望和烦 恼也因之而暂时忘却。雾的单纯、美好与自然使作者领悟到:人生在世也应 该努力追求美好,要让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7 分。有自己的认识,2 分;能够结合文章分析,3 分;语言表达,2 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