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云南普洱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全卷四个大题,共 26 个小题;满分 12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
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文知识积累(1~6 题,每题 2 分,第 7 题 8 分,共 2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卓.越(zhuó)
迸.溅(bèng)
倦.怠(juàn)
无精.打采(jīng)
B. 拾.级(shè)
炽.热(zhì)
沙砾.(shuò)
酣.然入梦(hān)
C. 莅.临(lì)
蓦.然(mò)
恪.守(kè)
间不容发.(fà)
D. 伫.立(zhù)
坍.塌(tān)
悲怆.(chuàng) 气冲斗.牛(dǒ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簇拥
B. 广袤
C. 遨游
D. 浮躁
斑斓
寒噤
眺望
凋零
摩肩接踵
入目三分
穿流不息
殚精竭虑
轻歌漫舞
雕梁画栋
彬彬有礼
戛然而止
3.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
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
,
这一个
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
遮雾障中
尊荣。
A. 严寒
B. 寒冷
C. 严寒
D. 寒冷
明媚
妩媚
妩媚
明媚
风云变幻
风云变幻
风起云涌
风起云涌
一现
一睹
一现
一睹
4.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场采样是一个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一个”不应放在“环境监测”的前
面,语序不当)
1
B.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人民生活逐渐恢复正常。(“随着……”和“使……”
连用,使句子缺少主语)
C. 老王和老李是我的忘年交,他 80 多岁了,很喜欢侍弄花草。(“他”指代不明)
D. 能否搞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提高”和“途
径”搭配不当)
5.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但是,现在我们知道实际情形并不是这样。
②通过对格陵兰岛冰核的测量,我们有了一份 10 多万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详细记录。
结果并不乐观。本试卷由“名校题库”编辑整理
③相反,它的气候总是在温暖和严寒之间剧烈地摇摆不停,快速变化。
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认为地球是渐渐地进入和脱离冰川期的,其周期在数十万年
以上。
⑤记录表明地球在最近一段历史时期根本不是人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风调雨顺
的安身之处。
A. ②⑤③①④
B. ②④①⑤③
C. ④①②⑤③
D. ④①⑤②③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我国古代,人们席地而坐时把腰挺直称为“长跪”,离席站立称为“避席”,这两
个举动都表示敬意。
B. 自谢道韫吟咏出“未若柳絮因风起”后,“咏絮之才”就被用来赞誉女性出众的才华。
C.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达了冰心对祖国深沉
的爱。
D. 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凡的长相,后半部分则透
过他的眼睛,展示出他灵魂的深邃、伟大。
7.根据提示填空。(每空 1 分,共 8 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
空不得分)
(1)出门东向看,
。(《十五从军征》)
(2)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
2
(5)说起濒临失传的拉祜族红茶秘制工艺,人们无不扼腕叹息,所幸在有识之士的不懈努
力下,“拉祜红茶”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这正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
所说“
,
。”
(6)初中毕业会上,同学们纷纷用杜甫《望岳》中的“
,
。”
来抒发自己的凌云壮志。
二、综合性学习(8~12 题,共 12 分)
(一)学习与探究(4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8~9 题。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简称 CBD)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公约,主题为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 CBD 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中国云南昆明召开。
【材料一】2020 年 5 月 22 日,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发布我国第一部生物多
样性方面的白皮书——《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据发布会介绍,近年来云南已采取以下举措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完善自然保护地
体系,加强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及生物多样性减贫示范,严格生物多样性监督执法,推进生物
多样性国际交流合作。
【材料二】
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10 个
7.76 万公顷
26 个
42.11 万公顷
亚洲象:从 150 头增长到 300 头左右。
滇金丝猴种群:从 2000 年的 13 群 1400~1700 只增长到约 3000 只。
黑颈鹤:从 1996 年的约 1600 只增长到约 3000 只。
【材料三】2020 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会标图案
(2019 年统计数据)
3
8.请对材料一、二的主要信息进行综合概括。(2 分)
9.请用简洁的语言对材料三的图案进行解说。(2 分)
(二)名著阅读(4 分)
【文段一】以后可忘却了,大概也和现今的国粹保存大家的议论差不多。但我对于这中
西学堂,却也不满足,因为那里面只教汉文,算学,英文和法文。功课较为别致的,还有杭
州的求是书院,然而学费贵。本试卷由“名校题库”编辑整理
【文段二】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这种不合适来。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的
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只得走开……于是毫无问题,去考矿路学堂引去了。
10.(1)上面两个文段出自名著《
》,讲述的是
(人名)求学期间的两次
心理变化,体现了他对新时代、新思想的追求。(2 分)
(2)请从下列三项中任选一项,参照示例。联系名著内容谈谈所选人物的追求。(2 分)
①简·爱(《简·爱》) ②祥子(《骆驼祥子》) ③“红小鬼”(《红星照耀中国))
【示例】唐僧在西天取经途中历经重重磨难,但始终坚持造福众生的追求,最终取回三藏真
经。
(三)书写与鉴赏(4 分)
11.请仔细观察左边的字帖,从中挑选出八个不同的汉字,用正楷将它们书写在田字格中。
(2 分)
12.晋代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作品《兰亭集序》,点画生动,端庄典雅,气韵流畅,
集雄强与优美于一体,达到了书法“中和之美”的极致。下列属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是
_
图。(2 分)
4
甲
乙
丙
三、阅读(13~25 题,共 38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3~14 题。(4 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3.题目“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怀”包含哪些内容?(2 分)
14.“何处望神州”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18 题。(12 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
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哺糟啜醨(chuò lí):吃酒糟,喝薄酒。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
5
(3)盖.竹柏影也
盖:(
)
(4)皆可以饱.
饱:(
)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17.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3 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8.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
(3 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9~21 题。(9 分)
多读多写
①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
②俗传一句玩笑话,“千古文章一大抄”,就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说,这句话却
有相当的道理,一种意思,可用的表达方式(词语及其组织)不只一种,但不管其中的哪一
种,都是由前人习用的框架描画或脱化而来。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
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
能达意。
③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
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
④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客方面。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收“思想”。
学作文,由不会而变为会,由不好而变为好,既要能写,既顺利达意,又要有所写,即有值
得研究的内容。这内容,说是思想也好,知识也好,至少就初期说,面壁自然悟不出,自己
观察研究也所得有限。要有,就不能不吸收别人的,吸收的方法,主要当然是“读”。还有
一种是学“思路”。思想,知识,其出现,其存在,都是有条理的,作文的内容必须合乎这
个条理,这条理,成文之前就要有,那就是思路的条理,也就是想得头头是道,才能写得头
头是道。这思路的条理也是渐渐培养成的,而培养之道,我个人的经验,就一般人说,主要
6
是来自“学”,即读他人的。其次才是“思”,因为思,至少就早期说,绝大部分是顺着他
人(所读之文)的路子走的。
⑤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
就没有了。这样,专靠多读,不多写是不是可以呢?据我所知,有的人,读的方面修养很高;
却不轻易动笔,间或动笔,像是功夫还是相当纯熟。这或许就是俗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
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或者引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我想这意思
并不完全对,或者说,话说得过于简略,以致我们理解得不全面,事实是,就是不轻易动笔
的人,以及“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至少在学习的时期,也是既勤读又勤写的,读而不写,
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读来得熟悉,必
通过自已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
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
⑥生而好之者也许没有,培养而成为书淫、诗癖的却所在多有。我还记得老师行辈中的
一些人,他们亲口说,“多年了,工作之暇,如果眼前没有书,手里没有笔,总觉得没着没
落。”就这样,他们有的未及上寿,一生却读了古今中外无数著作,写了上百万字。他们没
觉得烦腻,反以为乐,原因就是多年如此,成了难于改变的习惯。准此理,多读多写并非难
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
(选自张中行《作文杂读》,有删改。)
19.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空白处补充完整。(4 分)
20.第⑤段引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目
的是什么?(2 分)
21.结合自己的读写经历,说说多读多写的好处。(3 分)
7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22~25 题。(13 分)
①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
我所见的叶圣陶
②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
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
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
③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
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
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
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娇揉造
作而成。
④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
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
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
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
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
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
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
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
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
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
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
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
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
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
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
少,教人羡慕不已。《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
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