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四川省甘孜州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A 卷
一、语言基本能力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贮.(zhù)蓄 俯瞰.(gǎn) 怪诞.(dàn)不经
B. 热忱.(chén) 悄.(qiǎo)然 锲.(qiè)而不舍
C. 喧嚣(xiāo) 翩.(piān)然 怒不可遏.(è)
D. 迸.(bèng)溅 簇.拥(cù) 孜.(zī)孜不倦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殉职 云霄 混为一谈
B. 丰饶 帐蓬 诲人不倦
C. 闲暇 眼眶 正襟危坐
D. 浮躁 秘诀 漫不经心
【答案】B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都热爱歌唱,每当优美的歌声传来,人们总会随声附和....。
B. 自然保护区志愿者招募令刚刚发出,想要参与这项公益活动的人就纷至沓来....。
C. 张老师即将结束支教,同学们分外珍惜师生间的这份天伦之乐....,上课特别用心。
D. 经过精心准备,九年级辩论队在比赛中高谈阔论....,力压对手,成功夺得冠军。
【答案】B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
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
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放下)
B. 但微颔.之(颔:点头)
C. 尔安敢轻.吾射(轻:轻视)
D. 康肃笑而遣.之(遣:派遣)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尝射于.家圃/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 睨之.久而不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C. 以.我酌油知之/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D.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潭西南而.望
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寓意深刻,通过叙写卖油翁以纯熟的酌油技术折服自命不凡的陈康肃的故事,告诉
人们:熟能生巧。
B. 文章用语简洁,“当世无双”四字突出了陈康肃箭术的高超,“睨之久而不去”准确刻
画了卖油翁静观的状态。
C. 文章善用修辞,作者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情形,突出
其高超精湛的技艺。
D. 文章讲究详略,作者概写陈康肃射箭“十中八九”,而对于卖油翁沥油,则用了一连串
的动词将其过程详细地写出来。
7.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2)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答案】4. D
5. A
6. C
7. (1)陈康肃公善于射箭,当代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媲美),他也凭着(或:因为)这
种本领而自夸。
(2)(他)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拿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
葫芦里。
8.请用课文原句填空。(任选六句填写)
(1)兼葭苍苍,________。(《诗经·蒹葭》)
(2)________,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3)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4)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7)夕阳西下,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8)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五》)
【答案】 (1). (1)白露为霜
(2). (2)清荣峻茂
(3). (3)潮平两岸阔
(4).
(4)随君直到夜郎西
(5). (5)梦回吹角连营
(6). (6)柳暗花明又一村
(7).
(7)断肠人在天涯
(8). (8)落红不是无情物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
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
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
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
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
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
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
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
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
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
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
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9.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提出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10. “中国的脊梁”具有哪些行为?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11. “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这一新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2. 本文③~⑤段展开驳论时,分析了对方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揭示了其论证的错误。请结
合文段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9. 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0. 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前仆后继地战斗。
11. “他信力”直接点出了某些国人“相信他物他人之力面不自信”的心理,具有辛辣的讽
刺意味。
12. 对方的信“地”、信“物”、信“国联”、“求神拜佛”等论据,只能证明某些国人是
在相信他人他物和自我麻醉,不相信“自己”的观点。没有自信,却说“失掉自信力”,论
据不能证明论点,论证不合逻辑。这些论据只能说某些国人失去的是“他信力”,现在发展
的是“自欺力”。(意思相近即可)
四、作文
13.以“传承”为标题,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有真实情感。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 600 字。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
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不得套作、抄袭。
【答案】传承文化
金秋十月,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到大足石刻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清早,同学们乘着大巴,一路上洒下我们的欢歌笑语。很快,我们便来到了大足的宝顶山,
这里云雾缭绕,风景优美。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穿上统一的汉服,迫不及待地来到刻有“天下大足”的大门旁。
只见宽阔的广场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排排具有古典气息的石书桌,上面放着笔、墨、纸
和《弟子规》,广场正前方还挂着两幅孔子的画像。我们庄重而严肃地站在石桌前,仔细地
听着工作人员为我们讲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尊师重道,同学们虔诚地在孔子像前行三鞠躬
礼,还恭敬地写了一个“人”字,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人”的笔画含义,一撇代表学问,一
捺代表品德,大家还一齐朗诵了《弟子规》。最后老师在我们的眉心点上一颗朱砂,这个仪
式代表老师已为我们开启了智慧之门。
通过学习儒家文化,拜孔子,让我们知道了从小学要会礼仪,学会感恩,还教育了我们如何
做人、做学问,如何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随后,我们来到了博物馆的地下层。在那里我们学会了如何沏茶,品茶,喝茶,让我们知道
了茶其实也是一种文化。
午饭后,我们来到大足石刻。这里石窟有 75 处,造像多达 5 万多尊,这些石刻以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而著称,它是世界石窟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一部伟大的石窟“连
环画”。其中“千手观音”石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千手观音”高 7。7 米,刻于 88
平方米的峭壁上。她全身镀满了金箔,金光闪闪,被誉为“天下奇观”,千手观音共有 1007
只手,手里拿着 120 件法器,每只手中心均有一个法眼,像在视察人间疾苦,这些佛手无一
雷同,千姿百态地分布在佛身四周,像孔雀开屏一样美丽。
细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石刻全部由山体直接开凿而成。可以想象,在那个缺乏现代科技的
时代,古人不知克服了多少艰难险阻。我情不自禁地感叹古代的能工巧匠们的非凡技艺。
随后,我们又进行了写生活动和参观了石刻博物馆。
通过这次大足石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
博大精深,我们一定要弘扬并传承中华的传统文化。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B 卷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4.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5. 请对“山随平野尽”一句中的“随”字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14.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感念(或:眷恋、思念)。(意思相近即可)
15. “随”:跟随。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味地写出了山随着平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的
景象。(意思相近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攻原①,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②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
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③曰:“吾
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迷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
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④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①原:原国。②金:钟。③公:晋文公。④卫:卫国。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大夫期.十日(期:约定)
B. 罢兵而去.(去:离开)
C. 原三日即下.矣(下:攻克)
D. 是亡.吾信也(亡:通“无”,没有)
17. 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2)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18. 晋文公降服了原国和卫国,这件事包含着怎样的道理和启示?
【答案】16. D
17. (1)原国的粮食吃尽了,兵力用尽了,请您姑且再等待一下吧!
(2)有国君像那样守信用,能够不归顺他吗?
18. 人应等信。守信不仅是立身的原则,也是成事的凭借。(意思相近即可)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
19.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填空。
那 A 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
齿变作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
B 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
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
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擎拳先捣窗棂,后踢门
扇!”A 听得,心惊道:“好狠!好狠!门扇是我牙齿,窗棂是我眼睛;若打了牙,捣了眼,
却怎么是好?”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
上面的文段节选自《____》第六回,描写了 A____和 B____斗智斗法的过程,展现了他们______
的共同特点。
【答案】 (1). 西游记
(2). A:孙悟空(答“悟空”“孙大圣”等也可) (3). B:
二郎神(答“真君”“二郎”等也可)
(4). 机智灵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故乡何处是
李占彦
“日暮乡关何处是?”人们对故乡的追问,其实是对生命本源的一种本能思索。我们的
生命来自何处?人为什么有悲欢离合?一千多年前黄鹤楼头的追问,那是崔颢对生命的一次
思考。
母亲生我在一个黄河峡谷的小山村。守着一条黄河长大,看着大木船和羊皮筏子从上游
飘来,然后向下游飘去,便想到山村之外有着更广阔的世界,于是就心生了向往。
如果我没有看到外面的世界,如果我没有被城市的繁华所吸引,我就不会离开故园,每
天守着自己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我最终没能挡得住远方的诱惑,离开故园到
别处谋生。虽然有留恋,但义无反顾。这一走就是三十年,我也步入五十的门槛。
我喜欢城市里宽阔整洁的街道,喜欢生活超市的便利,尤其喜欢去博物馆、文化城去看
玉石啊、陶瓷啊等有灵性的物件,每次看到它们,都有一种新奇感。我更喜欢图书馆,一有
空闲,就去看书,享受天堂般的感觉。离开故乡,走在异乡的路上,遇见一些人和事,于是
便有了交集,便有了故事。每一次的遇见,都丰盈着生命。
城市是各行各业的中心,有着太多的便利,让人享受繁华带来的幸福感。同时,城市的
快节奏和攀比,也增添了人的焦虑感。因为血管里流淌着乡村的血液,所以常常梦回故乡,
走在曾经熟稔的故乡风景里,听鸟鸣,看蝶舞。
故乡是什么?
故乡是曲径通幽处的花香,是雨后沟谷间清清的溪水,是阳春三月繁盛的桃花,是中秋
月下香甜的月饼……不安分的人在经历了许多碰壁的事情后,便想到了故乡的温情。故乡就
是命里的牵挂啊。
起初,父母还在,拼搏累了,总喜欢找个空闲的时间回家看看,安抚受伤的心。到家,
母亲会做好吃的给我,简直荣归凯旋。但是小住几天,还是要走,最后还是要说再见:“妈,
我走了!”妈两会说:“路上小心!”父母离开了,便很少回去。但在梦中,故乡的风景会
依然走进来,让我安放灵魂。
三十年的光阴,在多个城市工作过,日久生情,便把该地也当成家乡。想到家,想的也
不单是出生地的那些风景,说来也奇怪,每每思乡,便不知道该思哪个乡了。故多究竟是什
么?是出生地,还是留下生命踪迹的地方?
2016 年秋天在青钢峡,朋友在当地最好的餐馆请我吃特色案。我吃了,但并不怎么欢
喜,间是吃到了熟悉的手擀面、韭菜包子、八宝粥,才笑逐颜开。后来我才意识到,我思念
的,与其说是故乡的饮食,不如说是我吃惯了的,植根于生命基因里的那些味道。许多人思
念的故乡也许不是故乡本身,而是自己小时候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对大城市的依赖和抵触,
对故乡的想念和牵挂,如果真的抽丝剥茧地解剖,你会发现:那可能只是一个仪式化的姿态,
以自己某个凝固的、被美化过的回忆,来对抗一下矛盾的生活和现实的压力。与其说是思乡,
更像是我想在那段时光里的故乡休息一下,暂时不考虑现实。
凡是在外漂泊的人,总会有一种恋乡情结。总是在醉了的时候,或者在梦中,说:“我
要回家!”但是自己却不知道,我们已经早已回不去了。在岁月的风尘中,我已面目全非,
再也不是人之初的那个赤子。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离开故乡,我们在挂念中越走越远。
(有删改)
20. 作者心中的“故乡”指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1. 文章开头从崔颢的诗写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2. 请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故乡是曲径通幽处的花香,是雨后沟谷间清清的溪水,是阳春三月繁盛的桃花,是中秋月下
香甜的月饼……
23. 本文展现了作者面对故乡的矛盾心理。请简要分析。
【答案】20. ①小时候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②客居他乡用以安放灵魂的地方。
21. 点题。引出下文。引出后文作者自身的经历和体会,引发对“故乡”内涵的思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