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8年海南普通高中会考化学真题.doc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资料共6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8 年海南普通高中会考化学真题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 I 卷和第Ⅱ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第 I 卷 (48 分) 注意事项: 1、答第一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能答在试题上。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改涂其它答案。 3、本卷共 16 题为所有考生必答。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 3 分,共 48 分) 1.红色塑胶跑道的颜料中含有 Fe2O3。对 Fe2O3 的分类正确的是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2.食醋的主要成分是 A.乙酸 B.乙醇 C.油脂 D.苯 3.用于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装置是: A C 4.关于 SO2 的说法正确的是 B D A.难溶于水 B.是无毒气体 C.使品红试液褪色 D.密度比空气小 5.下列化合物中存在离子键的是
A.CO2 B.CH4 C.H2O D.NaCl 6.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硫酸铜 B.氮气 C.酒精 D.蔗糖 7.H2O 的摩尔质量是 18g.mol-1,则 9g H2O 的物质的量是 A.0.1mol B.1mol C. 0.5mol D. 5mol 8.将含 Ba2+的试剂滴入下列离子的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 A.NO3 - B.SO4 2- C. OH - D.Cl- 9.氯气溶于水发生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 。氯水中起杀菌消毒作用的是 A.Cl2 B. H2O C. HCl D. HClO 10.主族元素 R 的最高正化合价为+2,R 元素位于周期表的 A.ⅠA 族 B.ⅡA 族 C.ⅢA 族 D.ⅤA 族 1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释放能量 B.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化学键无关 C.NaOH 溶液与盐酸反应释放能量 D.NH4Cl 晶体与 Ba(OH)2•8H2O 反应释放能量 12.碳元素有 3 种核素,其中一种是 14 6C,其核内的中子数是 A.6 B.8 C.14 D.20 13.原电池能实现下列哪种能量形式的转化 A.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14.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C aCO3 == CaO + CO2 ↑ B. NH3 + HCl = NH4Cl C. NaOH + HCl = NaCl +H2O D.Zn + H2SO4 (稀)= ZnSO4 + H2↑ 15.正在神州大地传递的北京奥运圣火所用的燃料为丙烷,关于丙烷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丙烷属于烃 B.丙烷的分子式是 C3H8 C.丙烷分子中存在碳碳双键 D.丙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产物是 CO2 和 H2O
16.下列物质反应后出现蓝色的是 A.淀粉遇碘 B.乙醇、乙酸和浓硫酸混合加热 C.蛋白质与浓硝酸作用 D.在新制氢氧化铜中加入葡萄糖溶液,加热至沸腾 第Ⅱ卷(52 分) 注意事项: 1.第二卷有四大题,共 4 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务必将密封线内的各个项目及密封线外的准考证末两位号码填写清楚。 3.17、18 题为必答题,共 20 分。第 19、20 题为选做题,共 32 分,只能选择一个模块答题。 17.(8 分)碳酸钠(Na2CO3)和碳酸氢钠(NaHCO3)都可作为食用碱。 (1)用右图装置分别加热上述两种固体,当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则试管中加热的 固体是 ____ 。 (2)若分别向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加足量稀盐酸,都能观 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其中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2CO3 或 NaHCO3 澄 清 石 灰 水 (3)钠的化合物中,除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还有 、___ 等。 18、(12 分) (1)甲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3 周期ⅢA 族,乙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11 2 8 1 ①写出甲、乙两种元素符号: 甲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 ②甲元素原子核外有_________个电子层。 ③甲元素的金属性(即原子失电子的能力)比乙元素_________(填“强”或“弱”)。 (2)过氧化氢在适当条件下能发生分解反应:2H2O2 = 2H2O + O2↑ 现进行如下实验探究:在甲、乙两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装入 3mL5%的过氧化氢溶液,
再向其中的甲试管中加入少量 MnO2 粉末。请给合实验现象填写下列空白。 ①实验目的:研究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②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试管中反应更剧烈, 迅速放出无色气体。 ③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以下为选做题,请选择其中一个模块答题,跨模块答题或多答,只按模块中排 在最前面的一个模块给分。 ㈠《化学与生活》模块 19.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1)对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正确的是 A.感冒时服用适量阿司匹林 B.大部分药物没有副作用 C.创可贴不能用于伤口消炎 D.胃酸过多只要冲服板蓝根冲剂即可治愈 (2)微量元素摄入不当也会导致代谢疾病,下列做法主要目的与补充微量元素有关的是 A.酱油加铁强化剂 B.咖啡加糖 C.炒菜加味精 D.加工食品加防腐剂 (3)关于垃圾的处理正确的是 A.果皮果核只能焚烧处理 B.旧塑料制品不必回收利用 C.铝质易拉罐应回收利用 D.废旧衣服应该用堆肥法处理 (4)奥运场馆 “水立方” 顶部和外部使用了一种新型膜材料,它与制作塑料袋的材料类 型相同,都属于 A.光导纤维 B.有机合成材料 C.金属材料 D.玻璃 20.填空题(本题包括 3 小题,共 16 分) (1)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无机盐)和水合称六 大营养素,食物烹调时还使用一些调味剂。张华家今晚菜谱如右。 食谱中调味剂有_________和_________等。该食谱_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提供蛋白质类营养素, 西红柿富含具有抗坏 血病功能的物质,该物质属于六大营养素中的____________。 大米饭 糖醋排骨 西红柿炒蛋 凉拌土豆丝 青菜豆腐汤 (2)室内空气污染物包括 CO、CO2、HCHO(甲醛)、C6H6(苯)等,在这四种污染物中,由 家用燃料燃烧产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由建筑和装修产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金是当前广泛应用的材料,请写出建筑材料中常用的一种合金材料_____________。 自行车轮胎的材料是__________,请比较自行车在干燥环境和潮湿环境生锈的相对程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化学与技术》模块 19.选择题(本题包括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为我国的化学工业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A.邓稼先 B.侯德榜 C.李四光 D.华罗庚 (2)大量获得乙烯的工业方法是 A.乙醇的催化氧化 B.石油的常压蒸馏 C.石油的裂解 D.石油的减压蒸馏 (3)从海水中提取镁的主要流程是 石灰乳 盐酸 电解 A.海水 Mg(OH)2 浓缩、结晶、脱水 MgCl2(熔融) Mg 盐酸 电解 B.海水 浓缩、结晶、脱水 MgCl2 (熔融) Mg NaOH Cl2 C.海水 D.海水 电解 Mg(OH)2 Mg 电解 MgCl2(熔融) Mg (4)碳化硼陶瓷硬度大,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据此推出下列不能..做为碳化硼陶瓷的用 途的是 A.作耐磨材料 B.制作化学仪器(如坩埚) C.作润滑材料 D.制作切削工具 20.填空题(16 分) (1)工业上大规模冶炼铝是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工业冶炼金属铝时用的主要原料来自铝土矿,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 ②电解氧化铝除了生成铝以外,另一种生成物是______________。 ③ 氧 化 铝 的 熔 点 很 高 ( 2050 ℃ ), 在 工 业 生 产 过 程 中 常 常 加 入 冰 晶 石 等 以 降 低 ___________。
(2)合成氨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现有 80%的氨用来制造化肥,其余的作为生 产其他化工产品的原料。下面是合成氨的简易流程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N2+H2 干燥 净化 N2+H2 压缩机 加压 N2+H2 热交换 NH3+N2+H2 N2+H2 冷却 铁触媒 500℃ 液态 NH3 NH3+N2+H2 ①合成氨所用的原料气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料气中氮气来自_________________。 ③原料气要进行彻底的净化,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工业上,通常采用以___________为主的催化剂,在 400~500℃和 10MPa~30Mpa 的条 件下合成氨。 ⑤合成氨的转化率较低,通常约含 15%(体积分数)的氨,为提高氨气的转化率,可采 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