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3年湖南株洲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资料共1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3 年湖南株洲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时量: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2.答题时,切记答案要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都交给监考老师。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共 34 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15 分,每小题 3 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各种花的香都在空气里酝酿.(niàng)。鸟儿将窠.(kē)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B. 他已是妇孺.(r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使演讲者难堪.(kān)的事仍有发生。 C. 他们怏怏.(yàng)不乐地插上国旗,一面姗姗.(shān)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 D. 我把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cuán)着钱,滞.(dài)笨地转过身子。 2.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 B. 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C. 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催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匮退。 D. 白雪由软变硬,每走一步都要粘住鞋,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先描述个人__________,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 ②“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__________了一切罢了。 ③有创意地表达,是指表达时有新意,有个性,__________。 A. 遭际 笼罩 不落俗套 B. 生平 弥漫 故步自封 C. 遭际 笼罩 故步自封 D. 生平 弥漫 不落俗套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目的性强,它和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的点相关。 B. 他背着老师和家长和我到我们一直神往的风景区去游玩了好几天。 C. “教养”折射出一个人对社会和自然,乃至对自己和家人的态度。 D. 我们学习古代诗文,要注意把握它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5. 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诗三百首》原是为儿童学诗而编的“家塾课本”,选篇精当,雅俗共赏。 B. 早期长篇小说如《红楼梦》具有英雄传奇色彩,直到《水浒传》才完全改变。 C. 《儒林外史》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了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D.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活的文化遗产,现在还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二)(共 8 分,每空 1 分) 6. 按原文默写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 丁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范仲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 表现了他的忧患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综合性学习(共 11 分) 7. 完成下面小题 (1)“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请用楷体将这副对联抄写一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次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 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 下去说道:“①__________”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②__________”于是这一 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A. ①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②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B. ①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②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C. ①不多了,多乎哉?不多也。 ②不多不多!我已经不多了。 D. ①多乎哉?不多不多!不多了。 ②不多也,我已经不多了。 (3)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 30 个字。) 近 250 年以来,人类的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增长在今天被当作常态,但 250 年前,经济 不增长是常态。250 年前,人类生产和消费的产品种类大概只有 100 种到 1000 种,今天则 是 10 亿到 100 亿种。人类过去 250 年的经济增长,是三次工业革命的结果。第一次工业革
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应用,第三次工业革 命的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4)下面是 2019 年与 2023 年“五一”假日期间全国国内旅游数据,请简要概括其主要内 容。(注意:答题以“2023 年”开头:除年份外,不得出现其他数字。) 旅游人次(单位: 旅游总收入 游人人均消费 亿人次) (单:亿元) (单位:元) 1.95 2.74 1176.7 1480.56 603 510 (资料来源:国家文化和旅游) 年份 2019 年 2023 年 (一) 材料一 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 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摄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这就必须深入实 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既要调查机关,又要 调查基层: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 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基 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应成为调研重点,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研究。只有这 样去调查研究,才能获得在办公室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找出解决问题 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对策。领导干部搞调研,要有明确的目的,带着问题下去,尽力掌握 调研活动的主动权,调研中可以有“规定路线”,但还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 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避 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 (节选自习近平《请读调查研究》) 材料二 ①焦裕禄常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虽然直白朴实,却含着很深刻的道理,体现 了凡事探求就里的求实作风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②为彻底摸清兰考县土地的自然情况,焦裕禄带领“三害”(内涝、风沙、盐碱)调查 队,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每次大风起,哪里风沙最大,焦裕禄就往哪里去。1963 年
夏季,兰考县连降暴雨,全县一片汪洋。焦裕禄和其他县委常委分头带队冒雨观察,查清洪 水流势,提出治理方案。 ③焦裕禄经常对干部们说:“在困难当中成就一番革命事业,必须首先联系群众、向群 众学习”,“办法还得到群众中寻找”。 ④上任第四天,焦裕禄就到灾情最重的老韩陵公社和大队调研,挨家挨户到群众家串门。 来到饲养员肖位芬老人的牛屋,焦裕禄虚心向这位有实践经验的老人请教改变兰考面貌的办 法,在促膝长谈中,老人把他几十年在风沙中积累的经验都说了出来:挖穷根种花生,要想 富种桐树。通过调研,焦裕禄和群众一起制定出发展生产、战胜灾害的规划:一是发展畜牧, 二是多种花生,三是种植泡桐。实实在在地为兰考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⑤开展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做到有的放矢。焦裕禄搞调查研究, 不是为了“出镜”、走秀,而是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 ⑥要改变兰考的面貌,干部是关键。在兰考的 475 天,焦裕禄对全县 149 个生产大队中 的 120 多个进行调查走访,获得了大量真实的一手资料,也发现了不少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作 风问题。通过调研走访,焦裕禄发现一些干部不严格执行县委关于按劳分配的政策,挫伤了 群众的劳动积极性,群众意见很大。他立即会同有关人员认真做了处理。第二天,向全县发 出通报,公开进行严厉批评。 ⑦正是因为焦裕禄在工作中牢固树立问题意识,把坚持问题导向贯穿调查研究始终,在 深入调研中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才能找到症结,针对兰考的问题开出良方。向焦裕禄 学调研,就要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在解决问题 中推动进步、实现发展。 (摘自朱佳《县委书记焦格禄如何调查研究》)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调查研究就是对一切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 B. 调查研究的重点是要多花时间阅读调查报告。 C. “吃别人过的馍没味道”体现了焦裕禄的工作作风。 D. 到群众中找寻,总是能够找到解决各种问题的好办法。 9.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调查研究,就会找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对策。 B. 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 C. 焦裕禄通过深入调研以后找到了问题症结,针对问题开出了良方。
D. 焦裕禄是开展调查研究的典范,为我们进行调查研究提供了借鉴。 10. 请结合材料归纳焦裕禄是如何进行调查研究的。 (二) 示众 鲁迅 ①首善之区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 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②“热的包子!刚出屉的……。”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至了嘴在路旁的店门 前叫喊,声音已经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 ③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他对面,其时 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巡警,手里牵着蝇头,绳的那头就拴在一个穿蓝布 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 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 ④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 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胖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 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胖孩子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 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 失了位置,连忙站直,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半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 ⑤又像用力挪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一个小学生飞奔上来,一手按住了自己头 上的雪白的小布帽,向人丛中直钻进去。但他钻到第三层,竟遇见一件不可动摇的伟大的东 西了,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有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背脊,背脊上还有汗正在流下来。他知 道无可措手。只得顺着裤腰右行,幸而在尽头发见了一条空处,透着光明。他刚刚低头要钻 的时候,那裤腰以下的屁股向右一歪,空处立刻闭塞,光明也同时不见了。 ⑥巡警,突然间,将脚一提,大家又愕然,赶紧都看他的脚;然而他又放稳了,于是又 看白背心。 ⑦忽然,就有暴雷似的一击,连横阔的胖大汉也不免向前一跄踉。同时,从他肩膊上伸 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好快活!你 妈的……”同时,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这么说。 ⑧胖孩子也跄踉了四五步,但是没有倒,一手按着脸颊,旋转身,从胖大汉的腿旁的空 隙间钻出去。胖大汉赶忙站稳,并且将屁股一歪,塞住了空隙。
⑨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似的发髻便碰 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围外,嚷着 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 说道:“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 ⑩“好!”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彩,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 回转去,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 ⑪“刚出屉的包子啊!荷阿,热的……。”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八日。 1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写身份不一的人聚在街头围观,集中展示了看客群体。 B. 小说围绕看巡警事件,着力刻画主人公,情节曲折,高潮迭起。 C. 小说的笔调冷峻客观,作者对事件不作评论,却无声胜似有声。 D. 读者可以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活动,推想其思想情感,认识时代。 12. 小说用“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形容卖包子的小孩后,又用同一比喻来形 容小学生,同一比喻,形容不同身份的小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13.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看客的共同特征。 三、名著阅读(共 7 分) ①时当六月中旬,炎天正热。那一日,史进提个交床,坐在柳阴下乘凉。对面松林透过 风来,史进喝彩道:“好凉风!” ②正乘凉哩,只见一个人在那里张望。史进认得是猎户李吉,道:“李吉!往常时,你 只是担些野味来我庄上卖,如何一向不将来卖与我?”李吉答道:“大郎不知:近日少华山 添了一伙强人,打家劫舍,因此小人们不敢上山打捕野味。”自此史进修整门户墙垣,整领 刀马,提防贼寇,不在话下。 ③且说少华山寨中三个头领商议,来或与陈达、杨春说道:“如今山寨钱粮欠少,如何 不去劫掳些来。”陈达随即披挂上马,点了小喽啰,望史家村去了。史进听得,上了马,绰 了刀,各史家庄户都跟在后头,一齐呐喊。史进喝道:“汝等杀人放火,打家劫舍,犯着弥 天大罪,都是该死的人!”陈达道;“俺欲往华阴县借粮,经由贵庄,假一条路。”史进道: “胡说!俺家现当里正,正要来拿你这伙贼。今日倒来经由我村中过,却不拿你,倒放你过 去,本县知道,须连累于我。”两个交马,史进卖个破绽,把陈达轻轻摘离了嵌花鞍,丢在 马前,叫庄客绑缚了,回到庄上。
④史进忿怒未消,庄客飞报道:“山寨里朱武、杨春自来了。”只见朱武、杨春步行已 到庄前,两个双双跪下,朱武哭道:“小人等三个,累被官司逼迫,不得已上山落草,当初 发愿道:‘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虽不及关、张、刘备的义气,其心则同。今日小弟 陈达误犯虎威,已被英雄擒捉在贵庄,无计恳求,今来一径就死,望英雄将我三人一发解官 请赏,誓不皱眉。我等就英雄手内请死,并无怨心。”史进听了,寻思道:“他们直恁义气! 我若拿他去解官请赏时,反救天下好汉们耻笑我不英雄。”史进三回五次叫起来,那两个那 里肯起来。惺惺惜惺惺,好汉识好汉。史进道:“你们既然如此义气深重,我若送了你们, 不是好汉。我放陈达还你如何?”朱武道:“休得连累了英雄,不当稳便。宁可把我们去解 官请赏。”史进道:“如何使得。”当时解放陈达,三人谢了史进,回山去了。 ⑤不觉中秋节至,是日晴明得好。史进约三个头领在后园饮酒,赏玩中秋,只听得墙外 一声喊起,火把乱明,华阴县县尉引着两个都头,带着三四百士兵,围住庄院,两个都头叫 道:“不要走了强贼!”史进和三个头领,全身披挂,大开了庄门,呐声喊,杀将出来,都 到少华山上寨内,喘息方定。 ⑥过了几日,史进心内踌躇,在此不了,对朱武等说道:“我的师父王教头,在关西经 略府勾当,我先要去寻他,只因父亲死了,不曾去得。我如今要去寻他。”朱武道:“哥哥 便在此间做个寨主,却不快活。”史进道:“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肯把父母来玷污了。你 劝我落草,再也休提。”史进住了几日,定要去。 (节选自《水浒传》第二、三回) 14. 下列对上面选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史进在柳阴下乘凉,田园风光,岁月静好,笔调悠闲。 B. 得知少华山有了贼寇,史进做好准备严防进犯,保境安民。 C. 史进走投无路才想去找师父王进,说明他们师徒关系疏远。 D.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对朱武劝说的回答,体现了史进的性格。 15. 少年史进对贼寇的态度有什么转变?从这种转变可以看出史进的性格有何缺陷? 四、文言诗文阅读(共 26 分) (一)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6.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调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①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 ②水尤.(格外)清冽 B. ①潭中鱼可.(可以)百许头 ②日光下澈.(清澈),影布石上 C. ①斗折蛇.(像蛇那样)行 ②其岸势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 D. ①凄神寒.(使……寒冷)骨 ②悄怆幽邃.(深) 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8. 文中写清潭中的游鱼,蕴含着作者什么情感? (二) 宁越困穷,欲谒齐桓公,自卫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爝火甚盛, 从者甚众。宁越望见桓公而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 载之。桓公赐之衣冠而见,说以天下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 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问之而故贤者也用之未晚。”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 小恶也,以人之小恶而忘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选自汉·刘向《淮南子·道应训》) 1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问之而故贤者也/用之未晚 B. 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问之而故贤者也/用之未晚 C. 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问之/而故贤者/也用之未晚 D. 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问之而故贤者/也用之未晚 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人之小恶而忘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2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