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北京丰台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基础·运用(共 13 分)
《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 年-2035 年)》提出要“打造布局合理、
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在综合实践课程中,你所在的小组做完相关调查研究,
撰写了调查报告。现在你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修改。
1. 在报告的封面上用正楷字书写“博物馆之城调查报告”九个字作为标题。
第一部分 调查目标
了解新时期北京市博物馆的发展情况,重新认识博物馆的社会作用。
第二部分 调查内容
调查涉及博物馆官方网站、有代表性的展览、相关新闻报道,主要内容记录如下。
【官方网站资源】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展览侧重展示馆藏;临时展览遵循..开放合作的原
则,已形成历史文化、科技创新、国际交流等多个展览系列。
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生物进化为主线,讲述生命世界的奥秘..,构筑..起地球上
生命发生、发展的全景图。不同主题的巡回展览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的胜况..表现出
新时期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态势。
2. 小组成员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形作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表达的是“依照并沿用”的意思,所以“遵循”一词中有错字。
B. 因为表达的是“难懂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的意思,所以“奥秘”一词中有错字。
C. 因为表达的是“组合并建立”的意思,所以“构筑”一词中有错字。
D. 因为表达的是“隆重热烈的情景或场面”的意思,所以“胜况”一词中有错字。
【展览内容及形式】
中国国家博物馆“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30 年成就展”独具匠心....。各
类展品以不同形式展出,空间站组合体 1∶4 的模型“飞”在头顶,核心舱 1∶1 的模型可步
入参观。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让观众拍手称快....。
首都博物馆“辉煌中轴——纪念北京建都 870 周年展”剧场式的沉浸空间,使人有身临..
其境..之感。16 米长的数字沙盘将气势磅礴....的中轴线历史建筑群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3. 你检查文段中使用的成语后发现,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独具匠心
B. 拍手称快
C. 身临其境
D. 气势磅
礴
【相关新闻报道】
2021 年 5 月,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等九部委印发文件,要求实施“类博物馆”培
育计划,鼓励将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纳入行业指导
范畴。为落实文件精神,两年来北京市持续推进“类博物馆”培育工作,不断把首都的博物
馆资源优势转化为全国文化中心发展的势能..。
2023 年 4 月 16 日,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开馆。该馆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的建成将成为全社会了解航空知识的
重要平台。
4. 你想知道文段中“势能”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势能”的解释为“相互作用的
物体由于所处的位置或弹性形变等而具有的能量”。根据词典解释,下列对文段中“势能”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变化的形势
B. 演变的趋势
C. 推动的力量
D. 扩大的
容量
5. 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问题,你做出修改。
第三部分 调查结论
博物馆之城的建设路径主要有:依托丰富馆藏,布局、策划特色展览,促进现有博物馆
的发展;整合社会资源,将“类博物馆”纳入建设序列,规划、建设新博物馆。新时期博物
馆的社会作用包括:__________。
6. 根据小组意见,在横线处补写一个节奏匀称的句子。下列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
A. 服务首都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满足公众需要,增进国际交流
B. 服务、推动首都发展和社会进步,满足公众及国际交流的需要
C. 服务首都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公众需要得到满足,增进国际交流
D. 服务、推动首都发展和社会进步,满足公众需要,国际交流得以增进
第四部分 结语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浏览了博物馆官方网站和相关新闻报道,选择特色博物馆开展
了实地考察,收集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__________。本次调查研究丰富了我们
对展览内容和形式的认识,有助于我们了解新时期博物馆的新发展,对我们认识社会、增长
见识很有意义。
7. 根据小组建议,你用上“分类”“探究”“结论”三个词,在文段中的横线处写一句话,
补全结语的内容。
二、古诗文阅读(共 17 分)
(一)(共 4 分)
8. 默写,完成下面小题。
(1)岱宗夫如何?__________。(杜甫《望岳》)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3)如果引用两句古诗文来表达你的志趣,你会选用“____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
句子除外)
(二)(共 5 分)
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 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本诗的开头叙述诗人①________,接着记录沿途的自然风光,结尾用人物问答的方式叙写了
②_______。
10. 列出第二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表达效果。
(三)(共 8 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 “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四季交.替
B. 阡陌交.通
C. 交.口称赞
D. 君子之
交.
12. 文中的“闲人”意蕴丰富。下列对“闲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雅趣的人。以“闲人”自称,隐含着豁达的人生态度。
B. 有闲暇的人。以“闲人”自称,透露出两人夜游的情致。
C. 被闲置的人。以“闲人”自称,反映了两人的政治处境。
D. 被贬谪的人。以“闲人”自称,表现了空虚的精神状态。
13. 根据《记承天寺夜游》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
(李白《杂题》其一)
材料二
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剥菱
煮芡,小饮达曙。人声既绝,楼台灯火,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
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子瞻有云:“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予则谓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取材于徐釚《词苑丛谈》)
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美感与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同样是“乘兴踏月”,
苏 轼 在 空 灵 澄 澈 的 月 色 下 , 自 适 其 适 , 自 乐 其 乐 ; 李 白 在 月 光 中 以 酒 助 兴 , 产 生 了
“①_______”的世外之感;月明如洗,“予”在西湖夜饮,觉得此刻的西湖“独为吾有”、
产生了“②________”的感觉。
三、名著阅读(5 分)
14. “高光时刻”可以理解为人处于巅峰状态的那一瞬间。从《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
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叙述这一形象的高光时刻。(要求:写
出具体“时刻”,叙述相关内容,概括形象的特征或精神品质,100 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共 25 分)
(一)(共 7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 2005 年开始,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每年要对北京市民的公共行为文明程
度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观测。在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和论证,确定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该指数能够体现市民文明素质发展状况,能够衡量一个城市文
明进步程度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成效。提升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要求市民
不仅在某一个方面提升文明素质,而且在所有的公共生活领域全面提升文明素质;不仅要求
某一部分群体提升文明素质,而且要求全体市民共同提升公共文明素质。这已经成为全体北
京市民共同努力的目标。明确的目标是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
材料二
2005 年至 2022 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实现了“十七连升”,2022 年已提升至
90.69。九大公共生活领域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如表 1 所示,在各项一级指标中,排
名前三的是医疗秩序、网络空间、公共交通。
值得关注的是,________。据报道,在“公共交通”的下一级指标中,“文明交通践行”
由上年的 72.61 提升至 90.25。在“文明交通践行”各指标中,“驾车时会在斑马线前礼让
行人”数值最高,为 92.43,表明驾驶员已具有良好的礼让意识。
年度数据能够对全体市民发挥激励作用,建立年度数据的激励机制已成为群众性精神文
明创建工作的方式之一。合理的工作方式是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策略。
表 1
2022 年九大公共生活领域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
医疗
网络
公共
绿色
公共
公共
社区
文明
文明
秩序
空间
交通
环保
卫生
秩序
和谐
旅游
观赏
92.06
91.59
90.89
90.67
90.52
90.40
90.35
89.84
89.49
一
级
指
标
文
明
指
数
材料三
2022 年 9 月 8 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北京市文
明行为促进工作发展报告》白皮书。该报告梳理了两年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的情况,
总结了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积累的有效经验。
白皮书明确了推动文明行为促进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北京市将进一步推进文
明行为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努力增强“讲好文明故事”的文化底蕴,持续开展“文
明旅游”等主题活动,继续完善公共文明引导员管理办法、文明行为记录制度、道德典型人
物的关爱礼遇机制等配套制度。这些举措应能解决北京市公共生活领域的突出问题。有针对
性的工作举措是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的有力保障。
15.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能衡量城市文明进步程度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成效。
B. 提高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要求全体市民在所有的公共生活领域提升文明素质。
C. “驾驶员已具有良好的礼让意识”能说明 2022 年“文明交通践行”指数的提升。
D. 2022 年发布的白皮书提出了解决北京市公共生活领域突出问题的多项重要举措。
16. 根据材料二的文字内容和表 1 的信息,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下列选项恰当的一项
是( )
A. 医疗服务领域文明指数位列第一
B. 公共交通领域文明指数排名第三
C. 两个一级指标的文明指数将近 90
D. 九大公共生活领域文明指数均有
提升
17. 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需要从_____、_____、_____三
个方面系统设计,整体推进。
(二)(共 11 分)
阅读《校园生活》,完成下面小题。
校园生活
①每一位作家都有个储存仓库,里面最精彩的东西往往是少年时期的记忆。这是为什么
呢?大概是因为少年时期最纯真、最敏感、最烂漫。这一时期,刚刚踏上人生旅途,如行“山
阴道上,应接不暇”,不谙世事时候的光彩总如金子般闪亮。
②我少年时期恰好赶上战争时代,不免留下些困苦、惊险的记忆。可如今,在记忆中,
当年的生活却只留下美好了。那些纯净的朝气日益凸显出来;阴影,反倒成了俗话中说的“灯
下黑”——只见光芒四射,不见灯台下边照不到的死角。
③脑子里时常浮现的,是校园生活,那些记忆总是挥之不去。
④还记得我们唱校歌。半个世纪以前,男女齐唱校歌的半童声,现在还总回响在耳畔。
头两句就如行云流水一般:“雁山云影,瓯海潮踪……”
⑤歌词的作者是朱自清先生,他是散文大家,也是著名的不吃外国“救济面粉”的硬骨
头知识分子。在我们中学执教时,他还年轻,曾写过当地生活的一组散文,其中一篇《绿》,
后来还被选进教科书。这“绿”写的是梅雨潭的绿色,朱先生形容它作“女儿绿”。
⑥校歌中写到“春草池边”,校园里是有一个池塘,题名“春草”。这两个字的来历是
谢灵运的名句。大约十五六个世纪以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在这里任过太守,据说“遨游山
水,经旬不归”,两千年来,传为风雅佳话。
⑦谢灵运是历史上山水诗的先驱。我们中国的山水诗,有自己特有的宇宙意识。世间万
物,与天地合一,生生息息,完全融合,浑然一体。谢灵运留下的著名诗句中,有一联是“池
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字句平易,却道出了生态的自然,一片葱茏的生机
.....。多少人心服
中间那个“生”字,粗看很是直白,细品却极天真。我疑心这精妙的用字与我们本地的语言
有关。“生”这个字,通常要与“长”合成一个词,我们那里只用一个“生”。遇到单用一
个字的时候,别的地方用“长”,我们那里却用“生”。
⑧校园里的春草池,原先是个什么样子呢?我想,它的形状,应该是不规则的,取其富
有野趣;也许是椭圆的,是心形的,连环蜂腰处或许还有一弯拱桥,以求具有一种图案美。
可是我上学时,这里却建成了长约四五十米的长方形游泳池,又不许游泳,里面尽是些混乱
的杂草。池北一排两层楼的教室,池南一行冬青树,却没有种上谢灵运诗里写到的“园柳”。
这样的修建,那时候的我,就觉得应该判个不及格。
⑨后来,我在外转了半个世纪,又回到母校,先要去看春草池。池,没有了。老楼有的
塌了,有的苦苦撑着。新楼不少,东一个西一个,仿佛都是“急就章”,没有总体的布局。
我心里暗暗有一丝莫名的惆怅。
⑩但眼前的另一番景象,不容我怀旧,也不容我思念,甚至没给我留下一点儿叹息的机
会。只见楼上楼下,来来去去,满登登都是活泼泼的少男少女,自由,天真,烂漫。我们那
时是“云影潮踪”,现在是一片生机勃勃。
加轻健的奔跑……未来二三十年后,在这一代少年的记忆存储库里,校园生活也必将是最美
⑪好好地听听吧,也是半童声的男女齐唱,如今更多的是无拘无束的欢笑,脚下是更
好的画面。⑫今天的校园,跳跃着、流荡着、放射着不同以往的朝气。
⑬他们尽管没有“春草池”,无关谢灵运;“女儿绿”没有了,和朱自清关系也不大
了。但是,他们有与他们的时代相关的东西。代代都有少年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好记忆,
因为那都是最富朝气的年月。朝气,也是葱笼的生机
.....。对了,这才是代代相同的东西。还要
问为什么吗?只好说是与自然、宇宙浑然一体了吧。
(取材于林斤澜的文章)
18. 文章先写记忆中的校园生活,重点回忆【甲】____和【乙】____;再写眼前的校园生活,
描绘少男少女的齐唱、欢笑和奔跑。校园虽有变化,但少年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好记
忆”。
19.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⑧段画线句中“判个不及格”的理解。
20.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第⑫段中“跳跃着、流荡着、放射着”的表达效果。
21. “葱茏的生机”在第⑦段和第⑬段两次出现。解释它们各自的含义,分析它们对表达
作者情感的作用。
(三)(共 7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苦心人,天不负”“梅花香自苦寒来”……吃
苦,是人生必经的历程,所有吃过的苦,都会变成宝贵的财富。当代青年,身处新时代,面
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不仅要肯吃苦、能吃苦,更
要________。
②作为一种价值认知,青年人的“自找苦吃”,既表现为不安于舒适的现状,勇于自我
突破;更表现为追求社会价值,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才华,为国家、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不满足于课堂学习,把教室和实验室搬到乡野,把论文
写在田间地头;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安逸工作,到艰苦的农村去,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用自
己的苦换来乡亲的甜。为了更远大的目标,他们主动走出“舒适圈”把艰苦作为成长的阶梯,
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建功立业。
③的确,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加迫切地需要青年人的参与和担当。我们只有积
极、主动地投身到时代洪流中,才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北
斗卫星团队中的青年人不受外界诱惑,自找苦吃,勇敢面对艰苦环境,承担重任,用靓丽的
青春描绘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
④当然,时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青年人面对的“苦”也不同。过去,人们更多
地要忍受外在的艰苦,“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如今,物质条件充裕,很少有筋骨之劳、
体肤之饿,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更加复杂多变的现实。在面对现实不确定性的焦虑中,在
探索未知而遇到的孤独中,青年人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要承受更多精神意
志上的考验与磨砺,这样才能为国家的强大做出贡献。之江实验室智能计算研究院智能超算
研究中心的成员们,立足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需要,勇闯科技“无人区”,开展前沿性课题
的研究,进行了上万次数据验证,终于找到了智能超算的最优解,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