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年湖北咸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资料共15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 年湖北咸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试题卷(共 8 页)和答题卷;全卷 22 小题,满分 13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考生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指定的位置,并认真阅读答题 卷上的注意事项。 3.考生答题时,请在答题卷上对应题号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3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试 题 卷 A. 羁绊.(pàn) 譬.如(pì) 嗤.笑(chī) 别出新.裁(xīn) B. 镌.刻(juān) 寂寥.(liáo) 追溯.(sù) 惊慌失措.(cuò) C. 炽.热(chì) 告罄.(qìn) 殷.红(yān) 不屑置辨.(biàn) D. 蝉.娟(chán) 筵.席(yàn) 怂.恿(sǒng) 信手拈.来(niān) 【答案】B 【解析】 【详解】A.羁绊.(bàn),新——心; C.告罄.(qìng),辨——辩; D.蝉——婵,筵.席(yán); 故选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B. 人生就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奔涌之河,生命则是一曲永无止息的奔流之歌。 C. 李阳和方菲是高中同学,毕业二十年后在杭州西湖湖畔萍水相逢....,别提有多高兴了。 D. 游玩途中不乏秀色美景:仰面遥望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俯瞰清流,浮光掠影....,清澈见底。 【答案】A 【解析】 【详解】A.“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使用正确; B.“川流不息”是指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不能用于形容人生,使用错误; C.“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不能用于认识的人之间,使用错误; D.“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属于望文生义,与此处
的语境不符; 故选 A。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阅读,使我们获得知识、锻炼思维、开阔眼界,还能润泽心灵、涵养品格、塑造精神。 B. 学习成绩的优劣,关键在于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C. 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 D. 今年端午三天假期,全省高速公路通行车辆超过 600 万辆左右,比去年同期增长近 2%。 【答案】C 【解析】 【详解】A.缺主语,去掉“通过”或者“使”; B.两面对一面,将“优劣”改为“优异”; D.前后矛盾,去掉“左右”; 故选 C。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壶口瀑布”“大雁归来”“安塞腰鼓”“驿路梨花”四个短语的类型相同。 B.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C. 莫泊桑,英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D.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亚元,第二至十名称解元。 【答案】B 【解析】 【详解】A.“大雁归来”是主谓短语,“壶口瀑布”“安塞腰鼓”“驿路梨花”三项都是偏正短语; C.莫泊桑是法国作家; D.明清科举考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 故选 B。 5.综合性学习。 复学后,学校提出要响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爱国卫生运动,你班举办了以“防疫有我,爱卫同行”为主 题的班级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学校新增了许多洗手池,需要在旁边贴一些提醒同学们养成勤洗手、正确洗手习惯的标语,请你拟写 一则。 (2)班委决定组织全班同学清洁校园周边环境。某同学认为,打扫校外公共区域卫生是环卫工人的事,我
们作为学生做好个人防护就可以了。请写一段话说服这位同学积极参加这次班级活动,字数不超过 80 字。 【答案】(1)例:①勤洗手,病毒走。②洗净一双手,健康跟我走。③预防病毒,从手做起。④每天勤洗 手,病毒躲着走。 (2)你的看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形下,做好个人防护是对每个公民最基本的要求,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不仅仅是预防新冠病毒传播的要求,还 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1)答题要点:为学校新增设的洗手池写一些提醒同学养成勤洗手、正确洗手习惯的标语,符合 主题,语言简练,易读易记。示范:清洁双手,呵护健康。(2)答题要点:有称呼,指出打扫校外公共区域 卫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结合责任、义务、素质等内容谈,理由充分,语气委婉。示范:同学,你的说法 有一定道理。但是,校园周边的环境卫生和咱们的安全息息相关,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做好个人防 护和保障周围环境干净,是每个人的责任,咱们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是对社会的贡献,也能 够保障我们自身的安全,你说呢? 6.走进经典,感悟生活。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________光芒的长篇小说,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 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保尔是在________(人名)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当医生提议再做一次手术时,保尔·柯察金冷冷地拒绝了。 “不用了。我已经做够了。我已经把我的一部分鲜血献给了科学,剩下的留给我自己派点别的用场吧。” 这段话中“派点別的用场”具体指什么?你对保尔生动幽默的回答有什么感悟? 【答案】(1)理想主义;朱赫来。 (2)从事写作(文学创作)保尔乐观豁达的态度告诉我们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和磨难都要坚强乐观地生活。 ( “感悟”意对即可。) 【解析】 【详解】(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闪 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 象,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 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朱赫来,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物,水兵,俄罗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省肃反委员会主席,军 区特勤部副部长。他对保尔·柯察金的思想与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朱赫来是一个老布尔什维克,他 身体宽大而结实,平时不苟言笑,言语简单明了,但生动易懂。他喜欢聪明的孩子,善于循循善诱,把深
刻的道理用浅显的言语表达出来,在和保尔一起生活的时间里给他讲了许多革命道理,传授了许多革命知 识,对保尔思想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这段话是在保尔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说的,他没有向命运妥协,通过文学创作继续参加战 斗。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革命形式中,不向任何困难低头,体现了钢铁般的革命意志。生动幽默的语言 还体现了他乐观主义精神。告诉我们应该学习他的这种精神,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和磨难都要坚强乐观地 生活。 二、现代文阅读(32 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3 题,10 分)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叶盛 ①美国科学家近期在学术期刊《气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 2034 年迎来第一 个“无冰之夏”。 ②北极海冰并非一成不变,一年中会动态变化:夏季持续融化,在 9 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冬季持续 结冻,在 3 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 减少。 ③科学家们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观测和研究都支持了上述结论。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 年 25%左右的 北极海冰持续冻结 4 年以上,2013 年这个比例降到了 7%。在过去 60 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通 过卫星观测,1979 年至 2000 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 670 万平方千米。进入 21 世纪以来,这一 数值在 2012 年达到最低,只有近 334 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 ④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 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 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此外,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 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这种盐度的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 个海洋食物链网。 ⑤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更大,北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 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 ⑥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现,海冰的消失会削 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 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⑦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
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 济损失。 ⑧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致极地接受热 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 1 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 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⑨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 2030 年至 2040 年之间,2034 年只 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感,科学家们一般都 比较谨慎保守。从以往实际发展来看,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 ⑩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 200 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 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本世纪末将上升 1.5 摄氏度以上。在没有跨越式科技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一温度 上升幅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选自《人民日报》) 7.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北极海冰夏季持续融化,9 月面积最小;冬季持续结冻,3 月面积最大。 B. 北极海冰减少导致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 食物链网。 C. 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其根源在于北极海冰减少。 D. 地球倾角的变化使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导致当下北极海冰面积急剧减少。 8.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由北极海冰的变化讲到北极海冰减少的影响和原因,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B. 第③段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北极海冰在持续减少。 C. 本文④~⑦段都是在说明北极海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D. 第⑨段中运用“可能”“可能性最大”“一般”等表修饰、限制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9. 文章围绕北极海冰减少这一中心展开,作者为什么以“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 简要回答。 【答案】7. B 8. C 9. “无冰之夏”是北极海冰减少最终可能出现的结果,加引号既表特指,又表强调,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 心和探究欲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文章的开头、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解析】 【7 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9 月面积最小”“3 月面积最大”表述有误,原文依据第(2)段“在 9 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在 3 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 C.“其根源在于北极海冰减少”表述有误,原文依据第(6)段“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 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D.表述错误,原文依据第(8)段“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 面积的急剧变化”; 故选 B。 【8 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根据第(4)段“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第(5)段“北极海冰减少, 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和第(7)段“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可知,本文④~⑥段说明北极 海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⑦段说明北极海冰减少对人类生活有利的一面。故选 C。 【9 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题目和内容的理解。根据文章内容“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 时间点可能在 2030 年至 2040 年之间,2034 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可知,“无冰之夏”是北极海冰减 少最终可能出现的结果,加引号既表特指,又表强调,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起读者的阅 读兴趣;题目“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与文章开头“北冰洋很可能在 2034 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 和结尾“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3 题,13 分) 对青春的尊重 程刚 ①初中那会儿,父亲母亲已在南方做生意多年,家里生活条件很好,我过着富足而小资的生活。但我 的学习还是蛮不错的,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市里的这所实验中学。 ②那时,学校搞勤工俭学,在校园西北角空地开了十亩地,分给各个班,让自己种东西,收获后自己 卖作为班费。王老师带着我们把这块地种上了菜,这是我头一次干农活,有一种说不出的新鲜感。 ③李同学家在农村,是学习里的佼佼者,学校一届只在各乡镇招十名学生,他是其中之一。其实有些 时候,我能从他身上感受生活的不易,他每个月回一次家,然后带足能吃一周的干饼,再带些咸菜,大部 分时间都是吃这些,他用的被子上还有补丁,而我的早都换成了又轻又暖的羽绒被。 ④种菜初期的新鲜劲很快就没有了,我开始讨厌拔草,特别是施肥,简直是最难受的事了,刺鼻的粪 臭让我一次又一次想吐,后来,一到劳动我就找各种借口躲开。 ⑤这片菜地,多亏李同学了,全班就他会种,就算老师不组织去菜地劳动,他也会自己抽空到菜地看
一下。施肥的时候,就他一个人干得最卖力气,他说他在家就干这些活,早都习惯了。 ⑥我不去劳动的事儿,王老师看在了眼里,严厉批评了我。我当时很不在乎,我的理由也很充分,到 时候班里组织活动,我可以多捐点班费。 ⑦秋天到了,菜地收获了,是个丰收季,卖了八百多元。班委研究这钱怎么用,大家一致提出要给李 同学二百元,因为数他最辛苦,我说我再捐四百元作班费,却被王老师拒绝了。后来,李同学也拒绝单独 分给他的二百元,他说钱是班级的,不应该单独分给他。 ⑧这一周,李同学没回家,我在步行街买鞋时在一家饭店门口碰见了他。他正在和一位师傅倾倒垃圾, 我问他怎么在这里,李同学笑着说:“打个短工,一天三十元。”我点了点头,没说太多就走了。 ⑨那天下午,逛街累了,我便进了电影院看电影。可刚进影院,看到前面两个熟悉的身影,是王老师 和李同学,真是巧了。看完电影,李同学坐公交回学校,而我和王老师坐另一班回家。车上,我和王老师 闲聊,问王老师:“李同学家里条件不好,怎么舍得钱来看电影?” ⑩王老师沉默了一会,对我说:“程刚,李同学说从来没进过影城,说我最近给他补习知识竞赛很辛 苦,想邀请我一起看一场,我知道他家条件不好,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看电影,就去打工挣钱,这是他最真实的青春,也是让我羡慕的青春。程刚,你尊重你的青春了吗?你多 ⑪“为啥?”我有些疑惑地问。 ⑫“老师尊重他的青春,他家贫穷,但他的青春里没有自卑,也不缺时尚,他把最苦的活当快乐,想 ⑬那一刻,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我的心却在翻涌..。从那天起,我知道了在青春的色彩里还有“尊 交班费,你来看电影,是自己奋斗出来的吗……”王老师说完,认真地看向了我。 重”这个词,不但要尊重别人,更应该尊重自己,这样的青春才最有意义。 10.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李同学”这一形象主要通过“我”的叙述来刻画,虽然没有过多的精雕细琢,但人物形象依然深 (原载《辽宁青年》) 入人心,令人感动。 B. 从王老师欣然应邀和李同学一起去看电影的情节,可以看出王老师是一个善解人意、尊重学生的好老师。 C. 文中第⑨段划线句“我”对王老师的问话,明显流露出“我”对“李同学”的嘲讽、鄙视和不理解。 D. 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对“我”的心理刻画,道出了“我”对青春的感悟和对“尊重”的理解,深化了文章 的主旨。 11. 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⑬段加点的“翻涌”一词有哪些含义。 12. 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李同学”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0. C 11. ①对自己劳动不积极的表现感到羞愧;②对自己多出班费的行为的反省;③对自己 凭借家境享受生活的反思;④对自己不能理解同学以苦为乐、自尊自信的后悔;⑤对青春含义的深刻感悟。
(答对任意 4 点即满分,如只答羞愧、反省、反思、后悔感悟等减半给分。) 12. ①学习成绩优秀:学校一届只在乡镇招十名学生,他是其中之一。②生活艰苦:吃干饼咸菜,睡有补 丁的被子。③劳动积极:班级勤工俭学的菜地主要是他种菜施肥。④自尊自信:对自己贫穷的家境不自卑, 把最苦的农活当快乐:拒绝班级单独分他 200 元钱:打工时坦然面对同学的询问。⑤阳光时尚:打工挣钱 看电影。⑥懂得感恩:请班主任看电影。(答对任意 3 点得满分) 【解析】 【10 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明显流露出‘我’对‘李同学’的嘲讽、鄙视和不理解”表述有误,应该是:明显流露出“我”对“李 同学”的疑惑和好奇。故选 C。 【11 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含义:一是弄清楚词语的本意(即字面意思),二是联系上下文理 解词语的文本义。如果有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要借助修辞来理解。根据“后来,一到劳动我就找各种借 口躲开”可以概括出:对自己劳动不积极的表现感到羞愧;根据“我说我再捐四百元作班费”可以概括出: 对自己多出班费的行为的反省;根据“家里生活条件很好,我过着富足而小资的生活”可以概括出:对自 己凭借家境享受生活的反思;根据“他家贫穷,但他的青春里没有自卑,也不缺时尚,他把最苦的活当快 乐”可以概括出:对自己不能理解同学以苦为乐、自尊自信的后悔;根据“从那天起,我知道了在青春的 色彩里还有‘尊重’这个词”可以概括出:对青春含义的深刻感悟。 【12 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分析时,要结合文章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 心理、神态描写,尽量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根据第(3)段的“李同学家在农村,是学 习里的佼佼者,学校一届只在各乡镇招十名学生,他是其中之一”可以概括出:李同学学习成绩优秀;根 据第(3)段的“带足能吃一周的干饼,再带些咸菜,大部分时间都是吃这些,他用的被子上还有补丁”可 以概括出:李同学生活艰苦;根据第(5)段的“就算老师不组织去菜地劳动,他也会自己抽空到菜地看一 下。施肥的时候,就他一个人干得最卖力气”可以概括出:李同学劳动积极;根据第(7)段的“李同学也 拒绝单独分给他的二百元,他说钱是班级的,不应该单独分给他”可以概括出:李同学自尊自信;根据第 (12)段的“他的青春里没有自卑,也不缺时尚,他把最苦的活当快乐,想看电影,就去打工挣钱”可以 概括出:李同学阳光时尚;根据第(10)段的“说我最近给他补习知识竞赛很辛苦,想邀请我一起看一场” 可以概括出:李同学懂得感恩。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3 题,9 分) 理直何必气壮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