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江西省中考地理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目前中国是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读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 从经纬度位置看,非洲大陆
A. 都在东经度
C. 全部位于低纬度
2. 非洲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主要是
B. 位于东半球
D. 跨热、温、寒三带
A. 粮食
B. 汽车
C. 电子产品
D. 矿产品
3.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区
A. 甲地水草丰美,牛羊遍地
B. 乙地林木繁茂,水网稠密
C. 丙地多袋鼠、骆驼等动物
D. 丁地黄沙漫漫,寸草不生
4. 关于非洲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增长率高
C. 以黄种人为主
【答案】1. B
2. D
3. B
4. A
【解析】
【1 题详解】
B. 受教育程度高
D. 城市人口比重大
读非洲经纬度可知,非洲位于西经 20°以东到东经 50°,全部位于东半球,有一部分位于
1
西经度,大部分位于南北纬 30°之间,大部分位于低纬度,绝大部分位于热带,小部分位
于温带,没有寒带。所以正确的是 B。
【2 题详解】
非洲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粮食短缺,经济是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但是资源丰
富,尤其是矿产资源丰富,有“资源宝库”之称。所以主要出口矿产品。
【3 题详解】
根据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可知,甲地是热带沙漠气候,所以甲地黄沙漫漫,寸草不生;乙地
是热带雨林气候,所以乙地林木繁茂,水网稠密;丙地是热带草原气候,水草丰美,牛羊遍
地;丁地是地中海气候。所以正确的是 B。
【4 题详解】
非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人种以黑种人为主,受教育程度低,城市人口比
重小。所以正确的是 A。
【点睛】该题考查非洲的气候、经济、人口。分析解答即可。
2018 年 2 月,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在难言岛奠基。读中国南极科考站
分布图。
完成下列各题。
5. 罗斯海新站濒临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6. 南极科考站建设一般选择在 1-2 月份进行,因为期间
A. 食物充足
C. 对环境破坏小
B. 水源丰富
D. 气温高、白昼长
2
7. 人类对极地进行科学考察,目的是
A. 便于开采地下矿产
B. 捕获更多的极地动物
C. 更好地保护地球环境
D. 为向南极大陆移民做准备
【答案】5. A
6. D
7. C
【解析】
【5 题详解】
南极洲周围相临的海洋有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读图可知,罗斯海站濒临的大洋是太平
洋。故选 A。
【6 题详解】
南极洲位于南半球,大部分位于南寒带,1-2 月是南极地区白昼时间长,同时是南极地区的
暖季,对开展工作是最有利的时间。故选 D。
【7 题详解】
许多国家到极地进行科学考察,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极地地区原始的自然
环境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天然实验室,所以人类对极地进行科学考察,目的是更好地保护地球
环境。故选 C。
【点睛】该题考查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读图分析解答即可。
读欧洲西部大不列颠岛略图和伦敦市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各题。
8. 大不列颠岛南部地区
A. 全年温和湿润
B. 晴天多,光照强
C. 7 月热浪滚滚,稻花飘香
D. l 月白雪皑皑,天寒地冻
3
9. 一艘由上海开往伦敦的万吨货轮,走捷径需经过
A. 巴拿马运河
C. 土耳其海峡
【答案】8. A
9. B
【解析】
【8 题详解】
B. 苏伊士运河
D. 霍尔木兹海峡
读伦敦市气候资料图可知,大不列颠岛南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故选 A。
【9 题详解】
一艘由上海开往伦敦的万吨货轮,走捷径需经过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苏伊士运河-
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所以选 B。
【点睛】该题考查欧洲西部的气候和世界重要交通要道。分析解答即可。
读北京市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10. 北京市的整体地势特征是
A. 东高西低
C. 西北高、东南低
11. 下列城市发展目标,与北京市不相符...的一项是
A. 国家首都
C. 工业中心
12. 下列做法,利于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是
B. 南高北低
D. 东北高、西南低
B. 文化名城
D. 世界城市
4
A. 利用名胜古迹发展旅游
B. 在城区大量开采地下水
C. 山区砍伐林木,增加耕地面积
D. 鼓励外地人口迁入,扩大城市规模
【答案】10. C
11. C
12. A
【解析】
【10 题详解】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缘,北部 是燕山山脉,西部是太行山脉余脉西山.北京地势由西北向东
南倾斜(或西北高、东南低),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等,均属海河水系。
【11 题详解】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是国家首
都、文化名城、世界城市、宜居城市。根据题意选 C。
【12 题详解】
根据北京的未来发展方向可知,利用名胜古迹发展旅游是可行的,在城区大量开采地下水、
山区砍伐林木,增加耕地面积、鼓励外地人口迁入,扩大城市规模对北京未来的发展不利,
对环境不利。所以选 A。
【点睛】该题考查北京的地势和未来发展方向。分析解答即可。
坎儿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地下引水灌溉工程.长期为新疆绿洲居民所利用。
读坎儿井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3. 坎儿井输水部分采用暗渠,主要是为了
A. 防止冬季封冻
C. 获取清洁水源
B. 减少水蒸发
D. 减少工程量
14. 下列农作物,在新疆绿洲上广泛种植的是
A. 葡萄
B. 柑橘
C. 青稞
D. 甘蔗
15. 在绿洲上发展农业,必须十分注意防范
A. 水土流失
B. 环境污染
C. 暴雨洪涝
D. 土地沙
漠化
5
【答案】13. B
14. A
15. D
【解析】
【13 题详解】
坎儿井是指在干旱地区利用地下渠道汇集地下水,并引至地面用于灌溉的水利设施,大体由
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坎儿井属地下暗渠引水,
不受季节、风沙影响,避免水分大量蒸发,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故选 B。
【14 题详解】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的绿洲
上,葡萄是新疆主要的水果,故选 A。
【15 题详解】
绿洲位于沙漠的边缘地带,周围被沙漠包围,所以利用不当就会土地沙漠化,会被沙漠吞噬。
故选 D。
【点睛】该题考查新疆的坎儿井和环境问题。分析解答即可。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5 分)
16.美国国土面积广大,主体部分位于北美洲中部(习惯上称为美国本土)。
读美国本土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圣弗朗西斯科位于美洲板块边缘,多
(自然灾害)。
(2)夏季,受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影响,阿巴拉契亚山脉
(填“东南坡”或“西
北坡”)降水较多。
(3)芝加哥是美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指出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
6
(4)简析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粮食出口国的原因。
【答案】(1)地震(火山)
(2)东南坡
(3)(接近煤、铁矿石产区),原料充足;(有发达的水运和铁路运输),交通便利。(其他合理
答案酌情给分)
(4)耕地面积广;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粮食产量大)(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
【分析】
美国位于西半球、北半球,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美国领土有本土 48
个州和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两个海外州组成。
【详解】(1)读图可知,圣弗朗西斯科位于美洲板块边缘,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
处,多火山地震。
(2)夏季,受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影响,阿巴拉契亚山脉东南坡降水较多。因为夏季风
来自于大西洋,东南坡位于山地迎风坡。
(3)读图可知,芝加哥位于五大湖区,附近有丰富的煤和铁,为钢铁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
料和燃料。
(4))美国是农业大国,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广,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粮食产量大,
人口少,粮食消费少,所以是世界上粮食出口多。
【点睛】该题考查美国的工业和农业,读图分析解答即可。
17.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中下游流经
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长江流域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7
(1)长江发源于_________省;鄱阳湖水域_________(填“夏季”或“冬季”)面积大。
(2)长江流域水电站多分布在上游地区,原因是上游河段______;长江下游江阔水深,水
流平缓,具有发展_________的优势。
(3)21 世纪以来,鄱阳湖流域水土流失明显减弱,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长江流域城市分布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
【答案】 (1). 青海
(2). 夏季
(3). 落差大,(水能丰富) (4). 河运
(5).
(山区退耕还林),植树造林
(6). 沿河分布
【解析】
【分析】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 11 个省级行政区,最终
注入东海,干流全长 6300 多千米,流域总面积 180 余万平方千米,年平均入海水量约 9600
余亿立方米,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详解】读图可知,(1)长江、黄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青海省,上游流经我国的阶梯
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最后注入太平洋,夏季
降水多,是鄱阳湖面积最大的季节。鄱阳湖对长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2)长江流域水电站多分布在上游地区,原因是上游河段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长江下游江阔水深,水流平缓,具有发展河运的优势。长江中下游水运便利,有“黄金水道”
之称。
(3)21 世纪以来,鄱阳湖流域水土流失明显减弱,原因是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植树
造林,使生态环境好转。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