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下半年安徽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
一、单项选择题
案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特尔巴特
C.赞可夫
D.布鲁纳
答案: A
2、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需品,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
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这表明教育具有(
)。
A.阶级性
B.历史性
C.永恒性
D.平等性
答案:C
3、社会成员经由教育的培养,刷选和提高,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
以及科层组织之间转化和调动。这种教育功能是(
)
A.社会流动性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社会改造功能
D.人口控制功能
答案:A
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 1762 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
教育思想,这部教育名著是(
)
A.《理想国》
B.《巨人传》
C.《教育论》
D.《爱弥儿》
答案:D
5、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习性,无不打上历史、
地域、民族和阶层的烙印,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种现象表明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
)
A.遗传素质
B.社会环境
C.教育影响
D.个体实践
答案:B
6、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因素是
(
)
A.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B.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C.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
答案:C
7、李老师再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特长,
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不断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李老师的这种做法适应了人身
心发展的哪一特点?(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连续性
D.差异性
答案:D
8、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学生品德的发展也是由其内部矛盾推动的。学生品德发展的内
部矛盾是(
)。
A.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B.社会德育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C.学生品德发展的社会要求与学校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D.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答案:D
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的特点是(
)
A.主动性、阅读性和引导性
B.探索性、间接性和引导性
C.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洁性
D.间接性、引导性和复杂性
答案:C
10、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
课程设置方式是(
)
A.以分科课程为主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C.以综合课程为主
D.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结合
答案:A
11、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
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学方案
D.教学指南
答案:B
12、在某个时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影响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
)
A.关键期
B.发展期
C.转折期
D.潜伏期
答案:A
13、图 1 是由三个扇形和三条折线组成,但是人们会把它知觉为两个三角形和三个圆形,
其反映的知觉特性是(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稳定性
D.恒常性
答案:A
14、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2-18 岁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
A.强化自我主动性
B.培养勤奋感
C.建立自我同一性
D.获得亲密感
答案:C
15、下列教师课堂行为中,体现教师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的是(
)
A.对教学重点在语音、语调上予以强调
B.发现个别学生上课走神时,立即点名批评
C.讲课前公布学生成绩
D.用彩色粉笔把黑板边缘装饰得格外醒目
答案:A
16、地理老师教学生记忆“乞力马扎罗山”时,为方便学生记忆,将之戏称为“骑着马打
着锣”。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B
17、英语老师先教学生蔬菜、水果、肉的英文单词,再教羊肉、牛肉、胡萝卜、辣椒、西
红柿、芒果、木瓜、香蕉等英文单词,并要求学生把后者纳入到前者的类别中。这种知识
学习属于(
)
A.下为学习
B.上位学习
C.组合学习
D.并列学习
答案:A
18、当解出一道困惑自己许久的难题时,小明感到无比兴奋、激动。心理学将小明此时的
情感体验称为(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幸福感
答案:B
19、小东每次锁门离家后,明知已锁过门,但总是怀疑门没有锁上,非要返回检查才安心。
他的这种表现属于(
)
A.强迫恐惧
B.强迫焦虑
C.强迫观念
D.强迫行为
答案:D
20、在小组讨论中,关于什么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同学们有下列四种不同的看法。其
中正确的是(
)
A.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
B.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
C.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D.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答案:D
21、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时,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将眼光停留在那些优秀的
学生身上。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
A.从众效应
B.木桶效应
C.期待效应
D.投射效应
答案:C
二、辨析题(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32 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
答案:
题干的观点是错误的。
(1)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是由于
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
(2)教师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
炼品德意志开始。
(3)因此说法是错误的。
23、教学具有教育性。
答案:
题干中的观点是正确的。
(1)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也同时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成才的过程。
(2)构成教学活动的每个要素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因素。这些教育因素在教书活动中发
挥思想品德教育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3)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能动
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同样具有教育性。
所以观点是正确的。
24、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答案:
题干观点是错误的。要使短时记忆转向长时记忆需要通过复述。
(1)短时记忆保持时间较短,容量有限,储存时间一般不会超过 1 分钟,容量为 7±2 个组
块。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复述,则就会再次进入瞬时记忆,最终遗忘。
(2)因此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而不是想象。
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25、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答案:
题干观点是错误的。
(1)负强化是撤销厌恶刺激的过程,本质是增加某种期望行为出现的概率。
(2)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本质是减少不良行为出现的概
率。
(3)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26、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
答案: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
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
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3)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
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
(4)劳动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
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27、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答案: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成长档案
4 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计划与总结
8.个别教育工作
28、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答案:
1.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
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2.建构主义学习观
(1)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2)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
替。
3.建构主义学生观
(1)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
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
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
(3)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29、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答案:
(1)依从——从众、服从、顺从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
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