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年云南昆明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资料共1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 年云南昆明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全卷四个大题,共 27 小题,共 8 页;满分 12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 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含 1~7 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另一个别的角度看,语言也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 人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的心境、追求和道德修养。 ②一个人有怎样的内心世界,就会说出怎样的话。一个心胸狭隘的人,说出来的话就 像凛冽的寒风,让人听了情绪低落;一个心境旷达的人,______,______。这正如荀子所 言:“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③言为心声,有不同追求的人,说出的话也不尽相同。周敦颐身处官场时,写下“出 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勉词,这是他洁身自爱的追求;刘禹锡屡遭贬谪时,发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宣言,这是他不甘消沉的追求;袁隆平初离校园 时,立下“不让老百姓挨饿”的宏愿,这是他广济苍生的追求。 ④语言既能反映一个人的自我修养,但能体现他的思想境界。一个人只有摆脱了思想 的贫瘠.、权力的束缚、金钱的羁绊,他的修养才会慢慢提升,说出的话才会令人舒心。 ⑤一个人的心境、追求和道德修养就是心田的繁花。心中繁花盛放,言语芬芳自来。 1. 请用正楷将第③⑤段画线的内容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2. 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1)窥.见( ) (2)凛.冽( ) (3)贬谪.( ) (4)贫瘠.( ) 3. 第①④段中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 4. 请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它和前一个句子语意连贯,句式相同。 【答案】1. 广济苍生;繁花盛放 2. (1). kuī (2). lǐn (3). zhé (4). jí
3. ①从另一个角度看(或:从别的角度看) ④语言既能反映一个人的自我修养,也能体现他的思想境界。 4. 说出来的话就像和煦的春风,让人听了心情舒畅。 5. 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真挚 誓言 惭愧 与日俱增 浮光略影 (2)枯燥 气慨 祷告 络绎不绝 心有灵犀 (1)______改为______ (2)______改为______ 【答案】 (1). 略 (2). 掠 (3). 慨 (4). 概 6. 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有典雅精致的昆曲、雍容华美的京剧、活泼风趣的川剧 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是京剧的代表剧目。 B.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他的“永州八记”被后人视为山 水游记的典范。我们曾学过他的《小石潭记》。 C. 汪曾祺的散文体现了他对日常生活的重视,对生活中情趣与美的欣赏。他的散文《秋天 的怀念》就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 D.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创作的散文诗《金色花》,真实地模仿了儿童的 口吻和心理,语言活泼、口语化。 【答案】C 7. 请按要求默写。 (1)《礼记》中说:“虽有嘉肴,______,______。”中国古代诗歌的盛宴,唯有用心学习、 潜心吟咏才能品尝到其中的珍馐至味。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初中学过的诗词,在温习中 将知识融会贯通,获得新体会、新发现,正如《论语》中所说“______,可以为师矣”。 (2)《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关雎》中开头“______,______”两句就 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3)律诗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一般说来,律诗的颔联、颈联的上 下句应是对仗句,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的颔联“______,______”。 (4)古体诗与律诗不同,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杜甫《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最后一句“______”就是九言句。 (5)词原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又称“长短句”。苏轼在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______,
______”两句中,借用典故,以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6)曲是元代出现的新兴诗歌体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名作,“______, ______”两句简练生动地传达出日暮之时游子的凄苦之情。 (7)诗歌可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人常借“花”“月”等事物表情达意,也常把“笑” “泪”等字写进诗词里,如含有“泪”字的连续两句有“______,______”。 【答案】 (1). 弗食 (2). 不知其旨也 (3). 温故而知新 (4). 关关雎鸠 (5). 在河之洲 (6). 山河破碎风飘絮 (7). 身世浮沉雨打萍 (8). 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9). 持节云中 (10). 何日遣冯唐 (11). 夕阳西下 (12). 断肠 人在天涯 (13). 示例:感时花溅泪 (14). 恨别鸟惊心 二、阅读理解(含 8~23 题,共 44 分) (一) 8. 阅读【甲】【乙】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朱光潜说:“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而实不同。”【甲】【乙】两诗都写到了飞鸟归林的景象, 但诗人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甲诗,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下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 相伴飞回巢,归隐山林。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景中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 的情怀。乙诗,“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表达诗人对祖国河 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二) 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 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 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 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 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乙】 康定元年,元昊反,延州诸砦①多失守,仲淹自请行②。 先是③,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④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 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 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⑤出御贼。 明年正月,诏诸路人讨⑥,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 瘦人饥,势易制也。当据要害,拓疆御寇,策之上也。”帝皆用其议。 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城⑦十二砦,羌汉之民,相踵归业⑧。诸羌 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 仲淹为将,贼不敢辄犯其境。 【注】①砦,同“寨”。②行:这里指前往御敌。③先是:指范仲淹到延州之前。④钤辖: 地方统兵官,位在总管之下,都监之上。⑤更:轮换。⑥诏诸路入讨:皇帝下诏命令各路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军队讨伐西夏。⑦城:修筑城墙。⑧相踵归业:先后回归家园,恢复正常生产。 9. 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上自劳.军_ (2)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3)各将.三千人 (4)不如俟.春深入 10.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2)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 11.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将下面图表的空白处补充完 整。 12. 【甲】【乙】两文都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甲】文中周亚夫是一位治军严明、恪尽 职守、刚正不阿的将军,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 【答案】9. (1)慰问,慰劳;(2)营垒;(3)率领;(4)等,等待。 10. (1)皇上被感动了,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2)对于前来归附的羌族人民,范仲淹都诚恳地接纳他们。 11. A.将以下骑送迎 B.称善者久之 C.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 12. 从范仲淹对敌我优劣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他谋略过人,从他优抚百姓可以看出他关心 百姓,从皇帝采纳他的意见可以看出他伸手朝廷信任。 (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冠”之礼法知多少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 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 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 “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 “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 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 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 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 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 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 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 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 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 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 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 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 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 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 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 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 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 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 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
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 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 们的言行举止。 13. 选文②~⑥段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场合必须戴冠、 A____、B____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要求:依据选文内容填空。 (作者:曹保顺,选文有删改) 每空不多于 10 个字) 14. 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 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 B. 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 用黑麻布做的冠。 C. 选文中第③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 D. 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 礼法的相关知识。 15.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6. 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 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 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 【材料二】 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向汉武 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 【材料三】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答案】13. (1). 身份不同“冠”不同 (2). 不同的“冠”因场合不同定规各异 14. B 15. 运用举例子,具体有力的说明了古代贵族看中“冠”,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16. 答案不唯一。示例:“冠”是古代男子身份的象征;加了“冠”,男子要摒弃儿时的玩 性,社会和家庭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男子本身,也会因为加了“冠”对自己要求更高。 (四)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鹭鸶 ①那是春天的一个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悠步。水草已经蓬勃起来,河 川一片盎然生机。在桌椅间窝蜷了一天的四肢和绷紧的神经,渐渐舒展开来。 ②绕过一道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生怕冲撞了 它、惊飞了它。我蹑手蹑脚地在沙地上坐下来,压抑着冲到唇边的惊叹:哦!鹭鸶又飞回 来了! ③在顺流而下大约三十米处,河水朝南拐了个大弯,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两只 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 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 趾移步闲适优雅…… ④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 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妄想把 一只鸽哨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给稻田放水,鹭鸶又在田块上悠然踱步,丝毫不戒备我 手中的铁锹……与我相依相伴、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 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绝迹的因由,鸟类神秘的生活习性令人难以揣摩。许是水 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许是乡民滥施化 肥农药污染了流水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许是那些藏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 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中的一只,剩下的一只悲怆通逃了? 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⑦落日已尽,红霞隐退。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朝北 岸葱茏的村庄飞去了。我猛然想起,以前我所在村庄临河的一片白杨林里,枝枝杈杈间竟 有二十多个鹭鸶搭筑的窝巢,乡民们都引以为荣。一只刚刚生出羽毛的雏儿掉在地上,竟 然惊动了整个村庄的男女老少,大家商议着推选一位爬树利落的姑娘把它送回窝里。鹭鸶 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现在,这两只鹭鸶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