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用 PPT 课件展示荷塘景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所见到的荷塘月色的美好画面。随后教师引导,若干年前,有位作家观
赏了月色下的荷塘后也描绘了他心中的景色,随之引出课题《荷塘月色》。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适当地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明: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1.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找到文中每种景物所用的修辞,并在小组间讨论这些修辞的表达效果。
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讲解。
2.学生分小组赏析重点句子。
(第 1 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
而且写出其报考美。
(第 2 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
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
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
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
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情景交融。
(第 3 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
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
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
幽雅和宁静来。
(第 4 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
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
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 5 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
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
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3.结合 PPT 讲解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
“月”字却处处有月。
(四)迁移拓展
1.教师播放“小夜曲”音乐伴奏,学生跟随音乐朗读喜欢句子和段落。
2.谈谈对情景交融写作方法的理解。教师指导补充深化。
(六)布置作业
以作者朋友的身份给他写一段话,要求感情真挚可以疏导作者郁结的心情。
【板书设计】
略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要赏析本文的语言。
【参考答案】
本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的语言特点就是大量的运用叠词。
1.运用叠词描摹景物,生动传神。如“田田”二字,把荷叶那“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的情态
形象地描绘了出来:“粒粒”两字一叠,那未开放荷花晶莹剔透的形象仿佛跃然欲出:而“脉
脉”一词赋予了塘中流水以情窦初开的少女般的情怀:“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更是在表现
出树多,把这些树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景致送入了读者眼帘。
2.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抒情性。叠词的运用,使文辞的音节匀称整齐,读起来
音韵悦耳,有的徐缓舒展,有的抑扬顿挫,有的回环婉转,可谓音韵丰盈,余音缭绕,给人
以一种美的享受。叠词的音乐美,使得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富有了诗的韵味。
3.叠词的运用表达效果契合作者所营造的意境氛围。文中的叠词多适宜用轻声的语调朗读,
其轻柔的语调十分适合课文轻柔的情境,渲染了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在语音的延长中,
语意与情感绵延不绝,令人回味。总之,叠词不仅具体真切地描摹出事物的情状、情貌,还
使文气得以舒展,更具有一种合乐的和谐美。
2.请你分析原文中引用其他文学作品的作用。
【参考答案】
作者是在歌颂青春。作者由眼前的荷塘想起诗歌里的采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朱自清先
生面对现实世界是寂寞的,所以,他就在他的精神王国里幻化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而又
多情的世界与之对抗,并满足自己的向往,只不过这种满足是暂时的。所以,《采莲赋》与
《西洲曲》反映了朱自清先生对青春快乐、自由美好的憧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否定。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引导学生走进遥远的公元
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那时、那地的那件事。
(二)整体感知
1.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2.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
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
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三)深入研读
1.从作者的故事线索中,你感悟到女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
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
愿望。
男女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
绝,又使我们看到中国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2.本诗的三、四章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
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信誓旦旦”变为“士
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
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
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
艺术魅力。
(四)拓展延伸
1.在很多爱情故事里,都要给男主人公取一个名字,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梁山
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孟姜女哭长城》中的万喜良,《西厢记》中的张珙等,这首诗为
什么不给男主人公取个名字呢?
明确:真情永恒只是个例,故能被人牢牢铭记,而负心忘义之人却比比皆是,所以,这个女
子所遇到的命运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群人,一批人,甚至是几代人。这个女主人公的
可敬之处,就在于她不愿屈服,而是敢于抗争,勇于把握个人命运,勇敢追求独立幸福的生
活。
(五)小结作业
女主人公在断然分手后,会获得人生的幸福吗?写一段 300 字左右的文章。
【板书设计】
略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要分析文中主人的形象。
【参考答案】
《氓》作为《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它所表现的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同时也反
映了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特有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矛盾,更反映了曾经自觉追求自由爱情的女子
在巨大的生活挫折和社会压力面前的无奈和以守为攻的心理状态。这种情形,是非一般社会
分析所能把握的,只有设身处地地去感悟才会有所领会,才会有所收获。自怨以求解脱。统
观全诗,仔细体会女主人公的心绪,其实我们并不能得出她“是反抗力量的代表,柔中有刚,
敢于痛斥,毅然决绝,面对丈夫的无情和淫威,她选择了离开而不是沉默,女性意识中蕴藏
着与男性比肩平等的意识”的结论。相反,我们听到的是女主人公无可奈何的自怨自艾:“及
尔偕老,老使我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里女子力求要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道德上
的完善者。
2.结合《氓》谈谈《诗经》的时代价值。
【参考答案】
《诗经》产生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脱离原始社会并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
封建的伦理道德正在形成当中,但尚未对人们形成强制。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灾难(无论
是天灾还是人祸)的价值取向已经形成。“以德报怨”“怨而不怒”的中庸思想已渐成气候,
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作为一个女子,重要的不仅在于经济、政治地位的弱小,更重要的是
她的弱势心态,而人类的一般心理则是弱者总是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同情,因此“示弱”就成
为人们获得同情和支持的重要方法。《氓》的女主人公本身即是一个弱者,因此她的“示弱”
就既是实际情形的表现,同时也是获得同情和道义支持的唯一选择。也只有这样,女主人公
才能达到“以德报怨”“勿以暴力抗恶”的道德自我完善。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
复习孟子的文章,学生列举并得出孟子文章说理性强的特点。
学生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
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
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二)整体感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1.字音:
王好(hào)战 弃甲(yè)兵而走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
2.文言基础知识:
①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勿”或“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头发。
(三)深入研读
学生自读一遍课文,思考:1.本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2.课文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主要内
容是什么?
1.研习“民不加多,何也?”
分小组讨论,思考问题:多数人不愿意往梁惠王处跑的原因是什么?
(每个小组派代表回答,总结原因:①河内凶,移民、移粟;②王好战;③违农时,数罟入,
斧斤入……;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罪岁。)
教师小结:梁惠王之于国,所谓的“尽心”,只是自欺欺人,是“五十步笑百步”。与邻国之
君相比,本质是一样的,并没有从根本上爱民。所以,一般人不会往他那里跑。
2.研习“如何使民加多?”
朗读第 5、6 自然段,思考问题:孟子“使民加多”的措施分别有哪些?分几步走?每步具体
怎么做?
总结:
①王道之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王道之成:五亩之宅,树桑—五十者衣帛矣。畜鸡豚狗彘,无失其时—七十者食肉矣。百
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矣。
(四)拓展延伸
思考:“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对现在的中国乃至世界有用吗?
(五)小结作业
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
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作业: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孔孟子之道及其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
【板书设计】
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参考答案】
学习兴趣,是人们学习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积极的地、愉快地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
是一种最直接的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的必要手段。
本课的导入环节,我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激起学生对孟子及孟子文学语言特色的记忆。这
样既可以温故,也能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进而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其次,文言文字词积累虽然看似枯燥,但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以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去探
讨文言词语的意思,在此过程中即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攻坚克难,
探究正确知识的动力和积极性。
再有,孟子文学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因此,我着重让学生去体味孟子文学的艺术特征以
及孟子的政治主张,对于高中生而言,这种深度探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在拓展延
伸部分,我将古人世界与今人世界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孟子的理论主张对当今社会
的意义,这种拓展既加深了学生对孟子思想内涵的理解,同时激起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让文言文与现实世界建立起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达到了学以致用,能够有效地激发
学生的思考与学习兴趣。
2.请你简要分析优秀的板书应具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需要转变观念,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
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说来板书有这样几个作用:
1.体现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精当的教学
计划。这些教学意图和教学计划如何体现和落实?除了师生双边的口头活动之外,还必须借
助于板书。
2.理清全文脉络,便于提纲挈领。好的板书设计能融合编者、作者、教者、读者的思路,从
而对学生起到指点引路的作用。板书条理清晰,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线索和结构,又便
于学生记录。
3.突出教学重点,深化课文内容。大凡成功的板书设计,总是紧紧围绕教学中心,抓住重点,
画龙点睛,起到深化思想内容的作用。
4.强化直观效果,加深学生印象。板书设计是直观教学的形式之一,好的板书设计能通过文
字、符号以至简笔画等形式使课文内容得到再现,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批
高中语文《窦娥冤》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 月 6 日下午湖南省郴州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窦娥冤》
[外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
走。[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
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正旦唱]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
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
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
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
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甚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
的?[正旦云]止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
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什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
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
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
便。
[卜儿哭上科,云]天哪,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刽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既是俺婆婆
来了,叫他来,待我嘱付他几句话咱。[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付你话哩。
[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
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
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
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唱]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