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0年湖南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资料共4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0 年湖南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B、凯洛夫 D、布鲁纳 )因素对人的身心 B、环境 D、学校教育 B、教育规律 D、教育技术 B、非制度化教育 D、非形式化教育 一、选择题: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C、教育原则 2. 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等点的教育家是( )。 A、布卢姆 C、杜威 3.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一种( )思潮的体现。 A、制度化教育 C、形式化教育 4. “长善救失”从古至今都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教育经验,并没有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 消失,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 B、发展性 A、不变性 C、保守性 D、历史继承性 5.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夸大了( 发展的影响。 A、遗传 C、个体主观能动性 6.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讲,洛克的“白板说”属于( )。 A、内发论 C、遗传决定论 7. 个体身心发展的( 心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A、不均衡性 C、阶段性 8. 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 )。 A、学校 C、学生 9. “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它喝水。”这句话隐喻学生的学生中具有( )。 A、主体性 C、被动性 10. 校园文化属于一种( )。 A、隐性课程 C、学科课程 11. ( )不属于教师职业的角色。 A、示范者 C、研究者 12.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 )为中心。 A、劳动 C、教学 13. 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体 现了教学的( )。 )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捕捉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及时施教, B、外铄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B、家长 D、教师 B、客体性 D、强制性 B、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B、显性课程 D、学校课程 B、管理者 D、法人 B、科研 D、社会服务
B、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A、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14. 在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中,( )是关键。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5.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内容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C、转化后进生 1——5 ACBDB 6——10 BADAA 7——15 DCBDD B、家访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 。 作用。 。 的关系。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 被誉为教育史上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 二、填空题 16.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 活动的本质区别。 17. 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18. 赫尔巴特的 19. 学期结束时教师会给每个学生写评语,这种德育方法属于 20.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 21.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 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 22. 我 国 现 在 的 教 育 目 的 是 :“ 培 养 德 、 智 、 体 等 方 面 全 面 发 展 的 社 会 主 义 事 业 的 。” 23. 教师的神圣使命是 24.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25. 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 26. 我 国 2001 年 开 始 的 新 一 轮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提 出 了 三 维 课 程 目 标 : 知 识 与 技 能、 27.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主要有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外环境。 28. 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应当以 29. 赫尔巴特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 育的教学。”这句话说明了教学具有 30. 31. 目前,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32. 中学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和心理健康教育。 33. 德 育 过 程 的 基 本 矛 盾 是 社 会 通 过 教 师 向 学 生 提 出 的 道 德 要 求 与 学 生 已 有 之间的矛盾。 34. 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间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 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这种班级管理模式称作 35.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最适合的领导方式是 16. 社会性 17. 《论演说家的教育(或培养)》 18. 《普通教育学》 19. 品德评价法 20. 主导 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学校的特点以及校 。 。 为基础。 。 。
21. 最近发展区 22. 建设者和接班人 23. 教育育人 24. (民主)平等 25. 综合课程 26. 过程与方法 27. 教师的特征(点) 28. 直接经验 29. 教育(或思想)性 30. 领会知识 31. 班级授(上)课制 32. 道德教育 33. 品德(道德)水平 34. 平等管理 35. 民主(型、式) 三、简答题: 36. 简述教师的人格特征。 (1)积极的乐观的情绪;(2)豁达开朗的心胸;(3)坚忍不拔的毅力;(4)广泛的兴趣。 37. 发现教学包括哪几个环节?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要解决的课题;(2)教师提供结构性材料,学生提出解决问 题的设想;(3)学生验证假设,交流初探成果;(4)得出原理或概念,并检验假设。 38. 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哪些方面? (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巩固新教材;(4)布置课外作业。 39. 在德育实践中应该如何运用陶冶法? (1)创设良好的情境;(2)教育者的人格感化;(3)与启发说服相结合;(4)引导学生参 与情境的创设。 40. 如何建立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 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四、论述题: 4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要发展,教育先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 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请你运用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现在为什 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教育的优先发展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体现,且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2)教育 对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①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一种,其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 资。
42. 有人说:“学生在学校进一步,回到家里退一步,走入社会退两步。”请运用有关德育原 则分析这种现象。 (1)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使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的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地教育影响;(2)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在德育实践中未能 很好地贯彻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该原则要求:①校内外各方面的影响要协调一致; ②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加强德育的计划性。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