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4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资料共5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4 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 5 分,共 30 分) 1.需求弹性:是与供给弹性相对应的概念,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1890 年)中考察 价格与需求变动的相互影响关系时提出来的。需求弹性一般是指需求的价格弹性,是需求 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因为价格变化的影响,所引起需求量变化的程度。它衡量 商品价格一定比例的变动(上升或下降)将会引起需求量以多大比例变动(减少或增加), 需求弹性系数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同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影响需求弹性大小的主要因素有:需求程度的强弱;商品可替代程度的大小;商品用 途范围广狭;商品使用时间长短;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习惯和心理特点等。 2.局部均衡分析:局部均衡是指不考虑所分析的商品市场或经济体系内某一局部以外因 素的影响时,这一局部所达到的均衡状态。是经济体系中单独一个消费者、一个商品市场 或要素市场、一家厂商或一个行业的均衡状态。局部均衡分析即只考虑这个局部本身所包 含的各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如何达到均衡状态。如在研究某商品市场的均衡 时,就可假设其他各商品的供给、需求及价格不变,而只考虑该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如何 由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以达到均衡。局部均衡分析都是以“其他情况 不变”的假设为基础的,所以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它对很多问题研究的有 效性。在一定的合理假设下,不但可以达到说明问题的目的,而且可使问题简单化、明了 化。特别是当把所研究的变量限于两个经济因素时,可以借助数、表、图进行综合分析, 收到较好的效果。马歇尔的价格论和分配论就是建立在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的。但在研 究一些综合性问题时,局部均衡分析是不够的,必须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3.帕累托最优状态:也称为帕累托最适度、帕累托最佳状态或帕累托最优原则等,是现 代西方福利经济学中讨论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的条件的理论。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社 会学家 V·帕累托提出,因此得名。帕累托指出,在社会既定的收入分配条件下,如果对 收入分配状况的某种改变使每个人的福利同时增加,则这种改变使社会福利状况改善;如 果这种改变让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部分人福利增加而另一部分人福利减少,则 这种改变没有使社会福利状况改善。帕累托认为,最优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 状态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又不使另一部分人的福 利减少,这种状态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①交换的 最优状态:人们持有的既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些商品的价格的 比率;②生产的最优状态:厂商在进行生产时,所有生产要素中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 技术替代率都相等;③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最优状态:所有产品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 率等于这两种产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如果所有的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均是完全竞争的,则市场机制的最终作用将会使生产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在帕累托最优这 种理想的状态下,有限的生产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产量最高,产品的分配也使社会 成员的总体福利最大。 4.国民生产净值:在实物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 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备的那部分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态上,国民
生产净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与资本折旧之差。 5.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投资乘数的大小与居 民边际消费倾向有关。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则越大;居民边际储蓄倾向越高, 投资乘数则越小。即,或,式中,是增加的收入,是增加的投资,或是边际消费倾向,是 边际储蓄倾向。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多倍增加,投资减少会引起收入成比例减少。由于这 是凯恩斯最早提出来的,所以又叫“凯恩斯乘数”。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前提假设是:①社 会中存在闲置资源。②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 需要。 6.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 进过程。经济发展的一般定义,除经济增长外,还包括:物质福利的改善,对那些低收入 地区的人们来说,则强调消灭贫困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文盲、疾病和过早死亡;改变投入与 产出的构成,把生产的基础结构从农业转向工业;以生产性就业普及于劳动适龄人口的方 式来组织经济活动;相应地使有广泛基础的集团更多地参与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决策,从而 增进自己的福利。经济发展的内涵本身有着一个演变的过程。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就是 整个国民财富和劳务生产增加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这种观点 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经济现实的挑战,一些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虽然有了迅速增长,但是 它们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人民群众的贫困、失业和 社会收入不均情况仍然没有得到好转,因此经济学家才逐渐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区别开 来。经济发展不仅着眼于经济规模的外延扩大,而且着重于经济活动效率和质的方面的提 高。经济发展在内涵上要比经济增长丰富得多。 二、简答题(每个 15 分,共 60 分) 1.运用序数效用论及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选择两种商品组合的最优均衡条件。 答:(1)序数效用理论指用人们对某种商品的主观评价的先后顺序或优劣对比来表示 与分析效用的理论。认为效用是用来表示个人偏好,但个人偏好是心理的活动,因此效用 的量在理论上、概念上和实际上生来就是不可计量的,只能根据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将它们 排列为第一、第二、第三等顺序,而不能用基数 1、2、3……来表示他们量的大小。例如, 消费者对 A、B、C 三种物品的效用的绝对值是无法测定的,但却可以排列出三种商品效用 的先后次序,从而推导出消费者把既定收入用于各种可供选择的物品以获得最大满足的条 件以及基数效用论所力图阐述的其他原理。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获得最 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实现消费者均衡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是消费者最偏好的商 品组合,也就是说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第 二,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位于给定的预算线上。 序数效用论在分析消费者均衡时,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作为自己的分析工具。无差 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预算线表明在收入与商品价 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可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全部数量组合。将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
相结合,即可找出实现消费者均衡的具体条件。 2.概述产生市场失灵的主要类型。 答: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 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竞争性市场是有效率的,但如果市场存在垄断、非对称信息、 外部性以及公共产品时,市场会出现失灵,这时价格机制不能起作用或不能起有效作用。 (1)垄断。在现实经济中,由于物质技术条件、人为的和法律的因素以及地理位置、 稀缺资源等自然因素的存在,所以垄断普遍存在。在垄断市场上,由于企业的边际收益与 平均收益分离,所以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这时,尽管消费者之间仍可以实现有效率的交换, 但社会并不能用最低的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最需要的商品组合。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不仅不能 使用最低成本的生产方式,而且增加生产还会进一步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从而生产没有 达到最优。此外,垄断还可能造成其他的社会成本。例如,完全垄断厂商缺乏降低成本和 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从而社会生产既定的产量花费较多的成本;垄断厂商为了获得超额 利润而采取寻租行为等。 (2)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或)非竞争性。由于非排他性,公共物品 一旦被生产出来,每一个消费者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权力。这就是说,在消费公共物 品时,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做一个免费乘车者,造成公共物品市场供给不足。公共物品的 非竞争性使得私人供给的社会成本增加,而社会利益得不到发挥。 (3)外在性。外在性是造成社会估价与社会成本出现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它是指 交易双方的经济行为未经交换而强加于其他方的经济影响。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施加外部 影响的经济当事人的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而且包括强加于他人的成本;同样,它的收 益不仅包括它收取的出卖产品所获得的收入,而且包括给他人带来的但又无法收取报酬的 好处。但是,按照市场的原则,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只会考虑它看到的收益和成本。 结果,外部经济效果使得社会估价不等于社会成本,并且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也没有提供 一种机制,让交易双方考虑对其他人所施加的经济效果。 除了上述三个制约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以外,市场结构不合理、 信息不完全等其他因素也可能引起市场失灵。 3.简述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主要政策工具。 答: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 币政策的三大主要政策工具是指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和改变法定准备率。这些货币 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 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1)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 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 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 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
府债券。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而债券价格的上涨就等于利率的下降。 同时,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加会使活期存款多倍扩大,活期存款即货币供给的增加也使利 率下降。利率的下降会引起投资上升,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上升。反之,当经济 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大,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 府债券,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下降。 (2)改变贴现率。中央银行也给商业银行贷款银行准备金,但商业银行必须用商业票 据或政府债券作担保。现在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做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 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做贴现率。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贴现率。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 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就降低贴现率,扩大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 款,刺激投资。贴现率降低时,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一般都会提高;贴现率提高时,股票和 债券的价格一般都会降低。中央银行的贴现率的变动成了货币当局给银行界和公众的重要 信号:贴现率的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贴现率的上升表示货币当局要 收缩货币和信贷供给。中央银行在降低或提高贴现率时,用控制银行准备金的办法迫使商 业银行相应地降低或提高贷款利率。 (3)改变银行准备率。银行准备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 的,因而又名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可以在法定的范围内改变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准备率 来调节货币和信用供给,如果要突破法定准备率的最高限或最低限,就必须请求立法机构 授予这项权力。改变法定准备率被认为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 不常使用。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银行准备率。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 增加的趋势时,可以降低银行准备率,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备率,也就是按更多的 倍数扩大贷款;也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扩大了商业银行增加信用的基 础,增大了贷款能力。反之,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时, 可以提高银行准备率,使商业银行必须按更高的准备率也就是按较低的倍数扩大贷款;也 还使商业银行准备金不足,从而减少了贷款能力。不过,目前西方国家一般不主张提高银 行准备率。 就重要程度而言,贴现率政策虽然曾经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政策手段,但是现在已被放 在次要地位,而公开市场则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政策手段。银行准备率具有法律效力,能对 银行信用产生直接影响。银行准备率的变动能直接造成超额准备金或准备金不足,从而可 以增强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政策的效果。因此西方学者认为,法定准备率政策既能独立 起作用,又能作为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政策的补充。一般地说,以上三项重要手段既可 以单独运用,又可以配合使用。在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的配 合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运用准备率政策。 除了上述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和改变银行准备率三种重要政策手段外,西方国 家的中央银行有时还采用一些次要手段,例如,道义上的劝告、选择性控制和证券信贷的 控制,以及分期付款信贷控制和抵押信贷控制等。 4.简述西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形成原因及机制理论。 答:一般地,按照通货膨胀的起因可以把通货膨胀分为三类: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指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导致物价上涨。供给表现为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 而需求则表现为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因此这种通货膨胀又称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 的商品”。以凯恩斯学派的需求拉上说来说明这种通货膨胀,凯恩斯认为货币变动对物价的 影响是间接的,影响物价的因素除货币量外,还有成本单位和就业量等多种因素。货币数 量的增加是否具有通货膨胀性,要视经济体系是否达到充分就业而定。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 显著上涨,又称为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可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及利润推动通 货膨胀(这里的利润通常为垄断利润)。 (3)混合通货膨胀 指总需求增加与成本上升共同作用而带来的商品与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的 上涨过程。这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考虑,因为现实的通货膨胀往往是需求和供给相 互作用的结果。在政策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凯恩斯主义盛行的年代,政府对成本 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进行需求干预治理的结果。当发生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时,假定社会 总需求不变,工资和物价会螺旋上升,失业增加,产量下降。政府此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 政策以扩大总需求,失业和产量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物价会进一步上升,从而形成所 谓的混合型通货膨胀。 三、论述题(每个 30 分,共 60 分) 1.论述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在产品市场上的长期与短期均衡产量决定过程。 2.借鉴凯恩斯的在效需求构成原理,分析近年来我国需求不振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