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单片机开发网——帮您精确掌握电子器件的使用细节 www.symcukf.com
同频正弦信号间相位差测量的设计
摘 要:介绍了以单片机为核心,通过倍频电路实现的两同频正弦信号相位差测量的设计,
并对该系统的硬、软件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单片机,倍频电路,相位差
1、 引 言
本设计目的在于测量出任意两相同频率正弦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并将测量结果以数字形
式显示出来。具体实现方法为:先通过比较电路将两路同频信号分别转换为相应的脉冲信号,
然后将其中的一路信号通过反相器取反后与另一路信号相与,得到一等脉宽的脉冲波形,此
脉冲波形的脉宽 t,即表示两信号的相位差。将原信号对应的任意一路脉冲信号(周期为 T)
倍频后,作为单片机计数器的计数脉冲,并对相位差脉冲记数,得记数值为 W。设倍频电路
的倍频系数为 A,则记数脉冲周期为 T/A,可得到两信号相位差角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N=360/A,N 为常数,是相位测量系统的最小精确
度。
经过
运算结果 Q 送 LED 显示。原理框图如图 1 所示。
单片机系统编程即可实现此简单运算式,并将
2、 系统硬件电路原理分析与设计
整个系统硬件电路由比较整形电
整形电路
路、倍频电路、单片机 AT89C51 及显示电路组成。
比较
电路采用电
压比较器 LM339。LM339 内有 4 个电压比较器,取其中的两个比较器即可。
两路信号分别接两个比较器同相输入端,将反相输入端接地,即构成过零比较电路。两比较
器输出即转换为脉冲信号。将其中一路脉冲通过反相器 CC4069 取反后与另一路信号通过与
门 CC4081 相与,可得一等脉宽的脉冲信号,此脉宽即记载着两输入信号之间的相位差,我
们称之为相位差脉宽。转换过程见图 2。
1
沈阳单片机开发网——帮您精确掌握电子器件的使用细节 www.symcukf.com
2.1 倍频电路
由相位差计算公式可知,倍频系数 A 越大,测量精度就越高,测量越准确。本电路采用
A=720 的倍频电路,因此相位测量精度为 N=360/720=0.5°,可以满足实际需要。倍频
电路由锁相环集成电路 CC4046 和双 BCD(Binary-Coded DecimalNotation)同步加法计数
器 CC4518 组成。电路框图如图 3 所示。
两片 CC4518 双 BCD 同步加法计数器分别实现 10 分频和 72 分频。分频器的输出信号与
锁相环的输入信号 fi 相一致时,锁相环芯片锁存输出的信号频率为 fo=Afi,从而实现倍
频。假如输入信号频率 fi=50Hz,则输出频率 fo=36kHz。
2.2 单片机处理及显示电路
本系统数据处理
和显示控制采用 AT89C51 单片机。原理简图如图 4 所示。
单片机需要处理 2 路输入脉冲,分别为相位差脉冲和经过倍频电路得到的计数脉冲。要
求在相位差脉冲为高电平时对记数脉冲进行计数,并对计数值进行软件处理并予以显示。因
此,可将相位差脉冲作为计数器工作的门控脉冲,从 AT89C51 的 P3.2/INT0 管脚输入,而
将计数脉冲从 P3.4/T0 管脚输入,这样,门控制位 GATE0 使定时器 T0 的启动计数受 INT0
的控制。当 GATE0 和 TR0 均为 1 时,只有引脚 P3.2/INT0 输入为高电平,T0 才允许计数。
利用 GATE0 的这个功能,可以方便地检测出相位差脉宽的外部记数脉冲值 W。
根据计算公式 Q=W×N=0.
5W 即可求出相位差值。将数据 Q 送显示电路显示,由于相
位差值 Q 的范围为 0~180°,考虑到可能有一位小数位(W 为奇数时),因此采用
4 位 8 段
LED 数码管显示。设计中将 AT89C51 的 P0 口作为 8 段显示的段选位,P0.0~P0.7 分别对
应数码管的 a b c d e f g h 段。将 P2 口作为位选位,P2.0~P2.3 分别对应从高到低的
4 位数码管位选端,采用动态扫描显示技术。由于该种显示电路较为简单,在此不再赘述。
当单片机定时器/计数器用作计数器,来自相应的外部输入引脚 T0 或 T1 的计数脉冲信
号产生由 1 至 0 的跳变时,计数器的值增 1。由于确定一次下跳变要花 2 个机器周期,即 24
个振荡器周期,因此,外部输入的计数脉冲最高频率为振荡器频率的 1/24。此系统采用 6MHz
的晶体振荡器,可以计算出被测信号可达到的最大频率为:6000000/24/720=347 Hz。因
此,
3、 软件设计
本系统软件主要是对相位差脉冲进行计数,并对数值进行换算处理,同时在显示器上显
示出相位差的度数值。系统软件流程框图如图 5 所示。
此系统可测量的输入信号频率范围为:0~347Hz。
2
沈阳单片机开发网——帮您精确掌握电子器件的使用细节 www.symcukf.com
4、 结束语
此系统可以测量一定频率范围内两同频正弦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并能达到一稳定的测量
精度(0.5°)。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增加倍频电路的倍频系数来提高测量精度,单片
机系统可采用更高的晶振频率来增加频率测量范围。
参考文献
1 李 华主编.MCS-51 系列单片机实用接口技术.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3
2 胡汉才编著.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