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4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资料共8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4 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2 分)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 A ) A.用氮气保存食品 B.用氢气填充探空气球 C.发热病人用酒精擦身体降温 D.用金刚石刻划玻璃 2.自来水的净化主要包括以下过程,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D ) A.自然沉淀 B.砂层过滤 C.活性炭吸附 D.杀菌消毒 3.实验室的药品和仪器要分类摆放,以下是四个药品橱所存放的药品.实 验室购进一瓶锌 粒,应存放于( D ) 4. K3PO4 既能促进农作物根系发达,又能使其茎杆粗壮,它属于( D )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复合肥 5.在“2H2O 2H2↑+O2↑”的化学变化过程中,最小的粒子是( D ) A.H2O B.H2 C.O2 D.H 和 O 6.下列所示的实验方法或操作正确的是( B ) 7.归纳与反思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下列各项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C ) A、物质的分类 B、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①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①爱护水资源要节约用水和防止水体污染 ②混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 ②保护金属资源只能通过防止金属腐蚀实现 C、“低碳经济”的措施 D、用 “化学”眼光分析 ①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企业 ①洗涤剂去油污是因为起乳化作用 ②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②湿衣服晾干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A.A B.B C.C D.D 8.下列是几种液体的 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 ) A.食醋﹣3.0 B.酸雨﹣5.4 C.酸奶﹣4.5 D.果汁﹣6.0 【答案】A 9.对于下列几种化学符号,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 ) ①N ②Na+ ③ ④P2O5 ⑤KClO3. A.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有①④⑤ B.表示阳离子的有②③ C.④中数字“5”表示五氧化二磷中有 5 个氧原子 D.⑤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1:1:3 10.已知金属锰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铝和锌之间,下列化学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C ) A.Mn+H2SO4=MnSO4+H2↑ B. Mg+MnCl2=MgCl2+Mn C.Fe+MnCl2=FeCl2+Mn D. Mn+CuCl2=MnCl2+Cu 11.下表是某同学的实验记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溶质 溶剂 碘 水 汽油 溶解性 不溶 易溶 高锰酸钾 酒精 可溶 水 易溶 汽油 不溶 A.衣服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 B.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 C.水、汽油、酒精都可以做溶剂 D.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12.下列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总结,正确的是( D ) A.H2O、HCl、NaNO3 均由不同种 元素组成,属于混合物 B.Fe、Fe2+、Fe3+三种微粒的质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C.浓 H2SO4、NaOH 都具有吸水性,故它们都能用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D.NH4NO3、(NH4)2SO4、NH4Cl 殾能与 NaOH 反应,放出 NH3
13.化学概念之间具有并列、包含、交叉等关系,如图表示概念 m 和 n 之间的包含关系,下 表选项中,所列概念之间的关系符合图中所示包含关系的是( B ) 14.为了除去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需要选用适当的试剂,其中正确的是 ( A ) A.C(Zn)﹣稀硫酸 B.CaCl2 溶液(HCl)﹣Ba(OH)2 溶液 C.CO2(CO)﹣澄清的石灰水 D.NaOH 溶液[Ca(OH)2]﹣K2CO3 溶液 15.下列是对一些实验操作的设计或描述,其中错误的是( C ) A.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需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才能验证其质量守恒 B.实验室制备气体选择发生装置时,首先 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C.测定未知溶液的酸碱度时,可以将 pH 试纸直接伸到待测溶液中 D.检验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可用氯化钡溶液进行验证 16.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二、填空与简答(化学方程式每空 2 分,其余每空 1 分,共 27 分)
17.(4 分)根据图示信息,用化学用语填空: (1)写出溶质中金属元素的元素符号 ; (2)写出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阴离子的符号 ﹣ ; (3)标出溶剂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4)写出该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 . 答案: 18.(5 分)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1)紫薯营养丰富,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锌、铁、硒等,其中给人体提供能 量的是 ,“锌、铁、硒”是指 (填“单质”或“元素”). (2)硬水有很多危害,生活中常用 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家庭生活中经常产生的垃圾有:①易拉罐②废报纸③料菜叶④矿泉水瓶,其中属 于可回收的垃圾是 (填序号). (4)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对如图的分析,你发现可 燃物燃烧不仅需要氧气,还需同时具备的条件是 . 19.(9 分)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化学使天更蓝,水更清”.汽车尾气处理装置能使某些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 2NO+2CO N2+2CO2,该反应涉及的物质中: 在空气中含量 最高;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中毒的 是 . (2)“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密切相关”.例如:铜用于制作导 线是因为其具有良好的延 展性和 性;一氧化碳的性质决定了一氧化碳在钢铁冶炼中的作用,请你用 化学方程式表示高炉炼铁的原理 .
(3)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天然气 ; 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和 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反应,生成物 C 和 D 的分子个数比为 . 20.(3 分)如图是物质 A 和 B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线 温度/℃ 溶解度 /g 20 A B 30 110 50 114 60 121 31.6 45.8 85.5 80 126 11 0 139 169 回答下列 问题: (1)图中表示 B 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甲”或“乙”). (2)曲线上 M 点的含义是 . (3)温度 t1 介于 ℃之间. 21.(6 分)A﹣H 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已知 A 为金属氧化物,C 为石灰石的主要成分,D 为蓝色沉淀,G 和 H 均为只含一种溶质的溶液,甲为镁 粉和锌粉的混合物.“→”表示 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未标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下列问题: (1)A 的化学式 ;D 的化学式 ;
(2)写出 B 与 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将溶液 G 和甲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放出,则滤渣 中一定含有 . (4)举出 B 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一种用途 . 【答案】(1)CaO,Cu(OH)2;(2)Ca(OH)2+Na2CO3═CaCO3↓+2NaOH;(3)Zn、Cu;(4) 改良酸性土壤. 三、实验与探究(化学方程式每空 2 分,其余每空 1 分,共 15 分) 22.(4 分)下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实验,请回答: (1)A 是氢气或甲烷的燃烧实验,点燃前必须 ; (2)B 实验中能够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的现象是 ; (3)C 是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实验中的过滤操作,其中玻璃棒的作用 是 ; (4)D 是用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此装置的最大优 点 是 . 【答案】(1)验纯;(2)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3)引流;(4)能够控制 反应的速率. 23.(11 分)同学们在实验室用 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并进行氧气部分性质实验,具体 操作如下: (1)溶液配制:用 50mL 30%的过氧化氢溶液配制 5%的过氧化氢溶液.溶液配制过程中, 除用到玻璃棒外,还需用到下列仪器中的 A、托盘天平 B、烧杯 C、漏斗 D、量筒 E、胶头滴管 (2)气体制备:用配制好的 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请你在如图 1A、 B 两套装置中选择其中一套,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合理即可).
(3)性质实验:小明用收集好的氧气,进行了铁丝燃烧的实验.实验前,它在集气瓶 底部 ,然后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在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将 火柴点燃,待火柴快燃 尽时,缓慢插入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 是 . (4)拓展延伸:小亮同学在上述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中,不小心把硫酸铜溶液滴加到 了盛有 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于是引起了小亮同学的探究兴 趣. 【提出问题】是哪种粒子能使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加快呢? 【查阅资料】硫酸铜溶液中含有三种粒子:H2O、SO4 2﹣、Cu2+ 【猜想与假设】Ⅰ、不可能是 H2O,理由是 ; Ⅱ、可能是 SO4 2﹣; Ⅲ、可能是 Cu2+. 【实验验证】如图 2 所示: 在实验①中加入稀硫酸后,无明显变化,说明 不能使过氧化氢的分解速 率加快; 在实验②中加入 后,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进一步证明能使过氧化氢分解 速率加快的是 . 【结论】实验证明,硫酸铜在该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硫酸铜是过氧 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反思与交流】Ⅰ、检验实验②中产生气体的方法是 ; Ⅱ、写出过氧化氢在硫酸铜催化作用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
四、解答题(共 6 分) 24.(6 分)根据如图所示信息进行计算: (1)加入稀硝酸的质量为 g. (2)所用稀硝酸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 (1)42;(2)15%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