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4年湖北武汉大学管理学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资料共6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4 年湖北武汉大学管理学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辨析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5 分) 1.行为是促使人们产生内在动机,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外在原因。正确与否?为什么? 答:不正确。根据行为学的观点,人有不同的需求,并按其优先次序,排成层次,如 果低级的需求被满足责不能在是激励因素。人的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任何时候都 有需求影响人的行为。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激烈人们去从事某些行为,这个时候,行为 才促使人们产生内在动机,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外在原因。 2.根据法律的规定,我国卫生法适用的主体是我国的卫生行政机关。正确与否?为什 么? 3.领导是一种特殊的“投入”与“产出”。正确与否?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不准确。 4.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创新的组合。正确与否?为什么? 答:正确。作为管理的基本内容,维持和创新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和适度的创新的组合。 作为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维持和创新对系统的生存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是相 互联系、不可或缺的。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是为 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任何管理工作,都应 围绕这系统运转的维持和创新而站开。只有创新没有维持,系统酒会出现无时无刻无所不 变的无序状态,而只有维持没有创新,系统则缺乏活力,犹如一潭死水,适应不了任何外 界变化,最终会被环境淘汰。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与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 5.“明星”经营单位的业务增长率较高,所以能给企业带来较多的利润和现金。正确与 否?为什么? 答:不正确。“明星”型的业务部门或经营单位,其特征是具有高增长率和高市场份额。 由于高增长率和高市场份额,“明星”运用和创造的现金数量都很大,但“明星”一般也为 企业提供最好的利润增长和投资机会。但明星单位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产生正现金流量,这 取决于新工厂、设备和产品开发对投资的需要量。而现金牛经营单位,由于其具有高市场 份额,所以产生大量的现金量,为企业的现金需求提供来源。 6.决策必须遵循最优原则。正确与否?为什么? 答:不正确。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对于一个决策者来说,要想使决策达到最优,必须:(1)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 信息。(2)真实了解全部信息和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3)准确预期到 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但在现实中,上述这些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具体地说:(1)组织内外存在的一切都 会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产生某种程度地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一切情况的信息。 (2)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制定数量有 限的方案。(3)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事实,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对未来的影 响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有所出入。 上述状况决定了决策时难以做出优决策,只能做出相对满意的决策。因此,决策时遵 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7.根据强化理论,连续的、固定的正强化较间断的、不固定的正强化方式更有助于组织 目标的出现。正确与否?为什么? 答:不正确。 所谓正强化,是指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 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为了使强化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必须注意实施不同的强化方式。 有的正强化是连续的、固定的正强化,譬如对每一次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都给予强化,或 每隔一段时间给予一定数量的强化。尽管这种强化有即时刺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久而 久之,人们都会对这种正强化有越来越高的期望,或者认为这种正强化是理所当然的。管 理者要么不断加强这种正强化,否则其作用就会减弱甚至不再起到任何刺激行为的作用。 另一种正强化的方式是间断的、时间和数量都不固定的正强化,管理者根据组织的需要和 个人行为在工作中的反映,不定期、不定量地实施强化,是每一次强化都能起到较大的效 果。实践证明,采用连续的、固定的正强化会增加管理成本,而且往往达不到满意的效果。 所以,采用间断的、不固定的正强化方式更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简答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90 分) 1.从哪些方面体现组织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地方? 答:组织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集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结合起来协调行 动的有机整体或通过设计和维持组织内部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 目标而有效地协调工作的过程。管理学意义上的组织,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组织内涵之 外,还包括如下几点含义:①组织是一个职务结构或职权结构;②组织是一个责任系统, 反映着上下级关系和横向沟通网络;③组织可分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组织是人生价 值实现的地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组织中的目标设置来看,组织的产生源于个人无法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因 为个人能力的局限而无法独立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也就无法实现人生价值。组织是依赖 他人的帮助,将分散的个人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而实现组织整体的目标,在组织目标实现
的同时也使个人目标得以实现,从而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2)从组织的文化来看,组织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且被组织成员普 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组织文化包括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和组织形象,组织价值观是个人人生价值观的整合。 在组织的价值观中充分体现着人生的价值。 (3)从组织的激励机制来看,每一企业要为全体员工创造才能的自由发挥的机制,面 对未来,需要的是能够激励人们不避风险、不怕犯错误、勇于创新探索的管理机制。如对 员工的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肯定。 (4)从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来看,正式组织中的某些小群体成员,由于工作性质 相近、社会地位相当、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基本一致,或者在性格、业余爱好及感情相投的 基础上,形成了一些被其他成员所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行为规则,从而使原来松散、随机形 成的群体渐渐成为趋向固定的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也体现着人们一定的人生价值实现 的需要。 2.管理的二重性的相互关系及对我们的启示。 答:(1)管理二重性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方面,企业管理具有同社会化 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表现为管理过程就是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 源进行组合、协调和利用的过程。另一方面,管理是人类的活动,而人类生存在一定的生 产关系下和一定的社会文化中,必然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企业管理 又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 从根本上说,管理具有二重性是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也就是说 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要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 行,就必须执行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这两种职能相互结合,共同发生 作用,缺一不可,由此,企业管理就具有了二重性。 (2)管理的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管理的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孤立存在, 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中;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 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了。从另一方面来讲,管 理的二重性又是互相制约的。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 系与其相适应;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产生影响。 (3)管理二重性原理对我们的启示 管理二重性原理,是我们认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企业管理中的科学经验与方法的 指导思想,是研究、总结和发展我国企业管理经验的理论武器,因而学习和掌握管理二重 性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正确对 待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的经验,又要充分重视我国长期以来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
传统和作风,在实际工作中将它们结合起来。 3.什么是卫生法律关系?它与其他法律关系有何区别? 4.规则与政策和程序的区别。 答:(1)规则是一种最简单的计划。它是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下,允许或不允许采取 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 (2)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解决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方针的规定或行为规 范。组织的不同层次可以相应地制定不同层次的政策,用于指导和规范各个职能部门的工 作。用统一的政策指导,才能保证策略及整个计划体系的一致性,也只有贯彻统一的政策。 (3)程序是完成未来某项活动的方法和步骤,是将一系列行为按照某种顺序的排列安 排。程序是通过对大量日常工作过程及工作方法的总结、提炼而逐渐形成的,对组织的例 行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规则与政策的区别:政策的目的是指导行动,并给执行人员留有酌情处理的余地; 而规则虽然也起指导行动的作用,但是在运用规则时,执行人员没有自行处理之权。 (5)规则与程序的区别:其一,规则指导行动但不说明时间顺序;其二,可以把程序看 作是一系列的规则,但是一条规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程序的组成部分。就其性质而言,规 则和程序均旨在约束思想;因此只有在不需要组织成员使用自行处理时,才使用规则和程 序。 5.《执业医师法》规定对执业医师进行管理的主要制度有哪些? 6.列举《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四个方面的显著进步。 答:《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显著进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新的条例规定,患者有权要求当场复印或者复制各种病历资料,医疗机构应当提 供相应服务,并要在复制的病历资料上加盖证明印记。对一些病历资料的封存和启封也要 医患双方参与。这些都体现了对患者知情权的保护。 (2)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新的条例取消了技术事故、责任事故的划分,一律 称为医疗事故。规定医患双方发生争议时,既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 调解解决,还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规定了三种解决纠纷的方式,这样患者就有 了选择的余地。 (3)新条例规定了医疗事故鉴定的救济程序。为了防止“一锤定音”可能导致的不公 正,新条例规定当事人对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首次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提出 再次鉴定的申请。对鉴定结论的采信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 定》,鉴定结论只是一种证据,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质询,对明显不当的结论,法院
可以拒绝采纳,这就更加保证鉴定结论的科学可靠。 (4)新修订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原来所有的“补偿”都改为了“赔偿”。一 字之差,说明立法的定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来的“补偿”只是安慰性的、象征性的,说 不上医院有多少过错,好像是医院给患者的一种“恩赐”;而“赔偿”则是建立在过错的基 础上的,是医院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三、论述题(共 25 分) 试述影响成功变革的因素。 答: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地改变自己的内在结 喉,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引起组织变革的原因包括:①外部环境变化,如社会、经济、 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②内部条件变化,如组织的目标、政策的改变,管理技术的变化、 组织规模的扩张,管理人员的调整,组织文化的变化等。 诱发组织变革的需要并决定组织变革目标目标和内容的主要因素有如下方面: (1)组织战略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其战备的形式和内容作出不断的调整,新的战略一旦 形成,组织结构就应该进行调整、变革,以适应新战略实施的需要。结构追随战略,战略 的变化必然带来组织结构的更新。如果战略改变了,而组织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那么组 织不仅不会有助于战略的顺利实施,反而会成为战略实施的障碍。因此,在进行组织变革 时,一定要始终关注战略。 企业战略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影响组织结构:一是不同的战略要求开展不同的业务和管 理部门的设计;二是战略重点的改变会引起组织业务活动重心的转移和核心职能的改变, 从而使各部门、各职务在组织中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相应地就要求对各管理职务以及部 门之间的关系作出调整,甚至改变组织成员的工作方式方法。 (2)环境 环境变化是导致组织结构变革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当今的企业普遍面临全球化的竞 争和由所有竞争者推动的日益加速的产品创新,以及顾客对产品质量和交货期的愈来愈高 的要求,这些都是环境动态性的表现。而传统的以高度复杂性、高度正规化和高度集权化 为特征的机械式组织,并不适应企业对迅速变化的环境作出灵敏的反应。为了适应新的环 境条件的要求,目前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开始朝着弹性化或有机化的方向改组其组织,以使 它们变得更加精干、快速、灵活和富有创新性。 环境之所以会对组织的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是因为任何组织都或多或少是个开放的系 统。组织作为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外部的其他社会经济子系统之间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所以,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必然会对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变革产 生重要的影响。
(3)技术创新 组织的任何活动都需要利用一定的技术和反映一定技术水平的特殊手段来进行。技术 及技术设备的水平,不仅影响组织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而且会对组织的职务设置与部门划 分、部门间的关系,以及组织结构的形式和总体特征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 在今天,信息技术的推陈出新,在传统非程序化决策向程序化决策的转化,以及组织 内外部高强度的信息共享和交流的实践中,被作为一项组织原则提出来,但很难实现“集 权与分权的结合”问题得到了解决的途径。再从生产作业技术来看,组织将投入转换为产 出所使用的过程和方法,在常规化程度上是各不相同的。越是常规化的技术,越需要高度 结构化的组织。反之,非常规的技术,要求更大的结构灵活性。计算机手段在生产作业活 动中的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促使生产技术由常规化向非常规化演进,相应地也促使管 理组织结构变得更具柔性和有机性特征。 (4)组织规模和成长阶段 组织的规模往往与组织的成长或发展阶段相关联。伴随着组织的发展,组织活动的内 容会日趋复杂,人数会逐渐增多,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会越来越大,这样,组织结构也必须 随之调整,才能适应成长后的组织的新情况。 组织变革伴随着企业成长的各个时期,不同成长阶段要求不同的组织模式与之相适应。 例如,企业在成长的早期,组织结构常常是简单、灵活而集权的,靠的是领导人或合伙人 的领导魅力。随着员工的增多和组织规模的扩大,企业必须由创业初期的松散结构转变为 正规、集权的,其通常的表现形态是职能型结构。而当企业的经营进入多元产品和跨地区 市场后,分权的事业部结构可能更为适宜。企业进一步发展而进入集约经营阶段后,不同 领导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资源共享,能力整合、创新力激发问题日益突出,这样以强化 协作为主旨的各种创新组织形态便应运而生。总之,组织在不同成长阶段所适合采取的组 织模式是各不一样的。管理者如果不能在组织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之际及时地、有针对地变 革其组织设计,那就容易引发组织发展的危机。这种危机的有效解决,必须有领先组织结 构的变革。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