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5年河南郑州巩义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5 年河南郑州巩义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一、单选【30 道题,每题 0.9 分,共 27 分】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学不躐等、巩固原则 B、不陵节而施、启发原则 C、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有直接作用 D、孟子的“人皆可为尧舜” 2.奠定了班级组织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A、《论语》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理想国》 3、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B、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C、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D、知识的巩固与保持 4、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A、自主、合作、创新 B、平等、合作、探究 C、合作、探究、互动 D、实践、创新、独立 5、教学目标的核心是()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价值观 D、教学设计 6、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 A、备好课 B、上好课 C、抓好课后的教导 D、搞好教学评价 7、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随机应变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 一,它包括() A、洞察力、思维力、反应力、判断力、应变力 B、适应力、思维力、反应力、判断力、应变力 C、创新力、亲和力、决策力、判断力、应变力 D、创新力、思维力、决策力、判断力、应变力 8、下列有关教学教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掌握、了解、理解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B、课堂教学是一种客观的实践活动,所以听课活动中没有主观因素的存在 C、案例主题一般以本课教学内容加上教学案例几个字来体现 D、说课就是说明自己对这一课如何教,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9、教师课堂教学思想及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想具体体现在() A.、教学方法 B、教学思路 C、教学流程 D、教学反思 10、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学会学习的有益尝试() A、活动情境 B、表演情境 C、操作情境 D、问题情境 11、提出“教师成长方式:经验+反思=成长的人”是() A、布鲁纳 B、波斯纳 C、布鲁巴奇 D、科顿 12、形成正向教育合力就是要求----相互有机结合()
A、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B、社区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C、校外辅导、互访、家长委员会 D、家庭教育、辅导班、家长会 13、张老师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采用摸底考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属于()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标准性评价 14、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防止遗忘最重要的措施是() A、过度学习 B、及时复习 C、分散复习 D、复习方式多样化 15、对于做事情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人体现了意志的()品质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韧性 16、下列最适合矫正考试焦虑的方法是() A、系统脱敏法 B、厌倦疗法 C、自由联想 D、宣泄疗法 17、我们对优秀学生实施奖励,不仅可以激励优秀学生,而且可以使一般学生的受到了 () A、直接奖励 B、直接强化 C、替代强化 D、替代性惩罚 18、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主要营造() A、优美的校园环境 B、良好的自然环境 C、和谐的家庭环境 D、健康的班级心理环境 19、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0、略 21、新课程目标的核心是()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教学设计 22、被称为“活的教育学”的是() A、《给老师的建议》B、《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C、《教学与发展》D、《大教学论》 2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教师的职业素养: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B 注入式和启发式是两个相对立的教学。。。。 C 陶冶法包括情感陶冶,人格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D 德育内容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规教育 3 个基本方面 24、举手,越缩越狠,导致后来不再举手()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25、一个经常违纪的学生被调到一个风气良好的班级后,在周围学生严格守纪行为的影 响下,其违法行为暂时很少表现出来,这体现了观察学习的() A、习的效应 B、情绪唤起效应 C、抑制效应 D、反应促进效应 26、为了达到一定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及媒体的使用所进行系统规划统称 () A 教学策略 B 教学模式 C 教学目标 D 教学设计
27、下列现象属于教育范畴的是() A、爸爸针对小明怯懦的个性设法训练小明如何以牙还牙报复欺辱者 B、妈妈指导小明在与他人冲突中如何保护自己 C、老师严格管理以保护小明等弱小学生不再受欺负 D、小明在与同学的多次冲突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 28、不属于《四书五经》的是() A、《大学》B、《中庸》C、《论语》D、《春秋》 29、个别教育是指什么()、 A、对部分学生的教育 B、对优秀学生的教育 C、对优秀学生的个别教育和对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D、对全体学生的教育 30、略 二、多选题(16 道题,每题 1.2 分,共 18 分) 31、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A 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是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B 将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特朗普制 C 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D 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32、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A、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 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D、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33、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包括哪些方面() A、知识传授角色 B、主动变被动角色 C、学生的促进者角色 D、行动研究者角色 34、常见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有() A、自主学习 B、集中授课 C、协作学习 D、策略研究 35,“教是为了不教”,下面摘引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这个名句中“不教”的是 () A、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继诱导 B、学生能自主探究,自主解决 C、务必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的自己去探索 D、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36、李某有一女李霞 14 岁,系农村某镇初中二年级学生.李某认为女孩上学无用,还 不如早辍学去赚钱,遂于 2008 年暑假将李霞送到邻镇一个体户处打工.开学一周后,学校 老师、领导、村干部多次上门家访,李某拒不说明其女去向,有时还恶语相报:“孩子读不 读书是咱们自家的事,你们不要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初中孩子他爸不让他去上学,违反了 什么法律() A、《教师法》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D、《宪法》 37、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A、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和对工作的事业心和上进心 B、获取成就的动机和欲望 C、良好的性格特征及求知的欲望与兴趣 D、对教育教学具有高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能力 38、以下属于班级组织管理工作的是()
A、指导学生成立自治组织 B、丰富班级管理角色 C、班级小干部的岗位转换 D、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 39、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表现在() A、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 B、智力高低 C、能力的类型差异 D、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40、记忆是人脑对事物的再现和再任,其种类除有形象记忆和情境记忆以外,还有() A、语言记忆 B、语文记忆 C、情绪记忆 D、运动记忆 41、关于对学生奖励和惩罚的描述正确的是() A、奖励比惩罚的效果更好 B、奖励和惩罚不需要考虑个别差异 C、过多的使用外部奖励可能削弱内部动机 D、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其效果关键取决于技巧 42、说课的基本要求() A、语言简练、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B、重点内容明确具体、说理透彻 C、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D、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43、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A、有效的进行评价 B、有效的使用教材 C、有效的了解学生 D、有效的准备素材 44、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C、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D、发扬教育民主 45、《教师法》规定的教师专业权利() A、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 B、对学校进行管理与领导的权利 C、从事学业研究,学术交流 D、检查与评价学生品行、学业、身体的权利。 三、简答题:10 分,请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作答 46、教师课堂提问从哪些方面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5 分】 47、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5 分】 四:案例分析:共 2 各小题,共 15 分。请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作答 一位老师讲完课了,问学生听懂了吗?窗体顶端 一位老师的课讲完了,问学生:“听懂了吗?” “听懂了!”学生们齐声回答。 “还有谁不懂请举手。”全班静悄悄。 一位学生的手稍微伸了一下,又缩回去了,但细心的老师还是发现了。 老师温和地对这位学生说:“你哪里不懂?没关系,讲出来。” 该学生怯怯地站起来叙述着,老师一边鼓励孩子大声一点儿,一边俯下身子倾听,并很 耐心地针对他的问题详细地讲解了一下。 最后该学生听懂了,最后,老师对这位学生说:“请坐,以后要认真听讲。” 48.试就案例中的教师的“教学观”和“师生关系”进行分析和评价。(8 分) 一位教师在讲授《植物的果实》一课时,课前曾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 的带到教室里来。学生带来的有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子、胡萝卜等。上课一 开始,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异常活 跃。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它类似的东西和 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答案就很容易找出了。”他拿起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