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黑龙江佳木斯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1、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
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野火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燃料的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过程中发生了生石灰与水、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有新物质
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形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
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洁净的空气
B.石灰石
C.氧气
D.氯化钠溶液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
子.
解答:解:A、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氮气和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 A 错;
B、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其它杂质,属于混合物,故 B 错;
C、氧气是由氧气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 C 正确;
D、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水,属于混合物,故 D 错.
故选 C.
点评: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
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是(
)
A.
熄灭酒精灯
C.
稀释浓硫酸
B.
过滤
D.
将固体药品装入试管中
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固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B、过滤实验要用玻璃棒引流;
C、稀释浓硫酸要把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D、取用固体药品要一横、二放、三竖.
解答:解:A、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故 A 错误;
B、过滤实验要用玻璃棒引流,图中无玻璃棒引流,故 B 错误;
C、稀释浓硫酸要把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故 C 错误;
D、取用固体药品要先横放试管,再把药品放入试管底部,最后慢慢竖起试管,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掌握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是同学们必须具备的能力.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B.打开浓盐酸试剂瓶盖,瓶口会有白雾出现
C.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D.向紫色石蕊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变红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盐酸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常见酸碱指示剂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浓盐酸试剂瓶盖,瓶口会有白雾出现,故选项说法正确.
C、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D、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所以向紫色石蕊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
液,溶液变蓝,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酸的性质、常见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即可正确解答;在描
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5、央视“3.15”特别节目曝光,某品牌肉制品中含瘦肉精.某种瘦肉精的化学式 C12H19Cl3N2O,下列有关说
法正确的是(
)
A.该瘦肉精是有机物
B.该瘦肉精分子中含有氮分子
C.该瘦肉精由碳、氢、氯、氧四种元素组成
D.瘦肉精由 12 个碳原子、19 个氢原子、3 个氯原子、2 个氮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
考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物质的化学式进行分析,根据化学式可以推断物质的类别,元素组成以及分子中的原子个数.
解答:解:A、瘦肉精中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故 A 正确;
B、瘦肉精的分子中不含有氮分子,故 B 错误;
C、该瘦肉精由碳、氢、氯、氮、氧元素五种元素组成,故 C 错误;
D、该瘦肉精由瘦肉精分子构成,故 D 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式的意义,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6、(2010•北京)次氯酸钠(NaClO)是某种家用消毒液的主要成分,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A.+5
B.+3
C.+1
D.-1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
B.NO
C.N2O
分析:次氯酸钠是一种盐,利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 来解答.
解答:解:在 NaClO 中氧元素为-2 价,钠元素为+1 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由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
的代数和为 0,得
+1+X+(-2)═0,解得 X═+1,故选 C.
点评:本题利用生活中常用物质来考查学生对化合价的判断,习题较简单.
7、煤燃烧时会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硫与二氧化氮能发生反应:
SO2+NO2=SO3+X,其中 X 的化学式为(
A.N2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以判断物质 X 的化学式.
解答: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在 SO2+NO2=SO3+X 中,左边 S、O、N 的
原子个数分别是:1、4、1,右边 S、O 的原子个数分别 1、3,所以 X 的化学式为 NO.由此可知:
A、X 的化学式不是 N2,故 A 错误;
B、X 的化学式是 NO,故 B 正确;
C、X 的化学式不是 N2O,故 C 错误;
D、X 的化学式不是 N2O3,故 D 错误.
故选 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进行分析、推断,难度不大.
8、(2009•南通)下列事故处理的方法,正确的是(
D.N2O3
)
A.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
考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分析比较法.
分析:A、根据防触电的原则判断.
B、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
C、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判断.
D、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判断
解答:解:A、为了防止触电,应先关闭用电器的电源,再用水灭火,所以错误.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正确.
C、立即打开所有门窗,会使室内空气对流,为燃烧提供了更多的氧气,所以错误.
D、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打开排气扇会产生电火花,引燃混合气体,有发生
爆炸的危险,所以错误.
故选 B.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关乎我们的生存、
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是中考热点之一.
9、洗涤在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
A.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B.用稀盐酸洗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
D.汽油可洗去衣服上的油渍
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洗洁精清洗油污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稀盐酸除铁锈是利用盐酸与
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酒精清洗碘是利用碘溶于酒精的性质;汽油能溶解油污.
解答:解:A、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故 A 正确;
B、用稀盐酸洗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是利用盐酸能与氧化铁反应的性质,故 B 错误;
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是利用碘能溶解于酒精的性质,故 C 错误;
D、汽油可洗去衣服上的油渍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的性质,故 D 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了溶解与乳化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0、(2009•烟台)如图是工业上制备氢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是
(
)
A.图中能表示氢分子的是“ ”
B.该反应中共涉及两种单质和三种化合物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D.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 1:1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根据制备氢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反应前反应物的分子中,一个分子是由 4 个●原子与 1 个
原
子共 5 个原子构成,另一个分子由 2 个●原子和 1 个○原子共 3 个原子构成,两种分子都是同不同种原子
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反应后生成物的分子中,一个分子由 1 个○原子与 1 个
子,另三个分子都是由 2 个●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
通过对比反应前后的微粒,完成对选项的判断;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反应中物质的
数量关系等知识.
原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分
解答:解:A、氢气为单质,氢气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在生成物的分子中,只有分子 为同种原子构成的
分子,因此,该分子即为氢气的分子;故 A 正确;
B、根据题目所给示意图可知:参加反应的是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故 B 不正确;
C、根据反应示意图,反应前有 6 个●原子、1 个○原子、1 个
原子;反应后仍有 6 个●原子、1 个○
原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故 C 正确;
原子、1 个
D、根据题目所给示意图可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均为 1 个,因此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
数比为 1:1;故 D 正确;
故选 B.
点评: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分子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11、(2010•兰州)小明发现自家的农田出现土壤酸化板结现象,经查阅资料得知:是因为该农田长期施用
化肥--硫酸铵[(NH4)2SO4]的缘故.硫酸铵属于(
A.氮肥
D.复合肥
B.磷肥
)
C.钾肥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专题: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
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化肥--硫酸铵[(NH4)2SO4]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哪些营养元素,然后再根据化肥的
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12、下列数据是相应物质的近似 pH,其中一定呈碱性的是(
)
A.
(6.5-7.5)饮用水
B.
(4.0-4.4)番茄汁
C.
(2.0-3.0)柠檬汁
D.
(9.5-10.5)洗发液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 pH 值的关系.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当溶液的 pH 等于 7 时,呈中性;当溶液的 pH 小于 7 时,呈酸性;当溶液的 pH 大于 7 时,呈碱性;
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饮用水的 pH 为 6.5-7.5,可能显酸性、中性、碱性,故选项错误.
B、番茄汁的 pH 为 4.0-4.4,小于 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C、柠檬汁的 pH 为 2.0-3.0,小于 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D、洗发液的 pH 为 9.5-10.5,大于 7,显碱性,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 pH 大小之间的关系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13、2012 年奥运会即将在英国伦敦拉开序幕,下列运动设施中没有用到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是(
)
A.跑步、跳远使用的塑胶跑道
B.排球、羽毛球使用的化纤球网
C.单杠、双杆使用的钢制或木质横梁
D.跳高、拳击使用的海绵护垫
考点: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塑胶跑道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故此选项错误.
B、化纤球网是合成纤维,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故此选项错误.
C、钢制木制横梁属于金属材料和天然材料.没有用到合成材料,故此选项正确.
D、海绵护垫是海绵制成,海绵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 C
点评: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化学材料.化学材料又包含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要
明晰常见材料的类别,只有这样才能轻松解题;
14、如图四种微粒中,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是(
)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考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
学性质相似进行解答
解答:解:因为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微粒化学性质相似,在四种微粒中①④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6,所以其化
学性质一定相似;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的知识进行解题,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15、丽丽同学设计了以下四个实验,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B
C
选项
实验
要求
区分羊毛绒和棉线
方案
灼烧闻气味
区分食盐水
和稀盐酸
滴加酚酞试
液
区分硝酸铵粉末和氧化钙粉末
加水
D
区分聚
乙烯和
聚氯乙
烯
灼烧闻
气味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酸、碱、盐的鉴别;塑料及其应用;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
别.
专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A、根据羊毛绒和棉线燃烧气味不同判断;
B、根据食盐水稀盐酸使指示剂变色情况判断;
C、根据硝酸铵与氧化钙溶于水温度变化判断;
D、根据聚氯乙烯与聚乙烯灼烧情况判断.
解答:解:A、羊毛是蛋白质,燃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线灼烧时迅速,灰烬易碎,故可鉴别;
B、食盐水呈中性,稀盐酸呈酸性,都不能使酚酞变色,故不能鉴别;
C、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氧化钙溶于水温度升高,故可鉴别;
D、聚氯乙烯灼烧有臭味,而聚乙烯没有,故燃烧闻气味可以鉴别;
故选 B
点评:物质的鉴别是初中化学的难重点,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熟练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
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16、有 X、Y、Z 三种金属,X 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 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如果把 Y 和 Z
分别放入稀硫酸中,Y 溶解并产生氢气,Z 不反应.根据以上事实判断,X、Y、Z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至
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
A.X
Y
Z
B.X
Z
Y
C.Y
Z
X
D.Z
Y
X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根据题意,对比三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X 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 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
反应,可判断金属 X 活动性最强;对比二种金属与酸的反应:Y 溶解并产生氢气,Z 不反应,可判断金属 Y
活动性比 Z 强;综合以上判断可得到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X 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 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说明三种金属中
金属 X 活动性最强;把 Y 和 Z 分别放入稀硫酸中,Y 溶解并产生氢气,Z 不反应,说明金属 Y 在活动性顺序
中位于 H 之前而 Z 位于 H 之后,金属 Y 活动性比 Z 强;综上所述,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X>Y
>Z;由此可知:
A、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应是:X
B、Y 的活动性比 Z 强,故 B 错误;
C、X 的活动性最强,故 C 错误;
D、Z 的活动性最弱,其次是 Y,故 D 错误.
故选 A.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
Z,故 A 正确;
Y
17、欲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的试剂正确的是(
)
A
B
C
D
A.A
物质
CO2 气体
NaNO3 溶液
稀盐酸
CaCO3
B.B
杂质
HCl
Na2SO4
CuCl2
Na2CO3
C.C
试剂
NaOH 溶液
Ba(OH)2 溶液
KOH 溶液
H2O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
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CO2 和 HCl 气体均能与 NaOH 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
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试剂错误.
B、Na2SO4 能与 Ba(OH)2 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NaNO3 不与 Ba(OH)2 溶液反应,能除去杂质
但引入新的杂质氢氧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试剂错误.
C、稀盐酸、CuCl2 能与 KOH 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
采取的试剂错误.
D、Na2CO3 易溶于水,CaCO3 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试剂正
确.
故选 D.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
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8、下列图象对应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木炭粉
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向稀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与锌粒反应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密闭的容器中加热木炭粉,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
最后质量不变,但是不会为零;稀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把硫酸反应之
后,才会出现蓝色沉淀,并且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完全反应之后,沉淀不再增加;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与锌粒
反应,氢气的质量是逐渐增加,最后不变.
解答:解:A、密闭的容器中加热木炭粉,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选项错误;
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最后质量不变,但是不会为零;故选项错误;
C、稀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把硫酸反应之后,才会出现蓝色沉淀,并且
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完全反应之后,沉淀不再增加;故选项正确;
D、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与锌粒反应,氢气的质量是逐渐增加,最后不变,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考点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考题在中考中经常出现,要抓住要点:
五个一定不变,一个一定变.质量守恒定律,使人们对化学进行定量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考点经常出
现在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19、(2011•天津)下列对露置在空气中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样品进行的相关实验中,实验现象及结
论合理的是(
)
A.取少量溶液样品,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取一定量溶液样品,滴入稀盐酸,立即有大量气体产生
C.取一定量溶液样品,滴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原样
品中含有氢氧化钠
D.向溶液样品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可除去样品中的杂质
20、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 质
反应前质量∕g
甲
8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乙
2
24
丙
40
8
丁
5
23
B.乙和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 11:9
C.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为 1:4
D.反应后甲的质量为 0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其内容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
质的质量总和.在本题中,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甲+丙→乙+丁,8g 甲和 32g 丙恰好反应生成 22g 乙和 18g
丁;该反应可能是置换反应,也可能不是置换反应;乙和丁的质量比一定为 11:9,但是相对分子质量比不
一定是 11:9;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8:32=1:4;8 克甲恰好完全反应,因此反应后甲的质量为 0.
解答:解:A、甲+丙→乙+丁,8g 甲和 32g 丙恰好反应生成 22g 乙和 18g 丁;该反应可能是置换反应,也可
能不是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B、乙和丁的质量比一定为 11:9,但是相对分子质量比不一定是 11:9,故选项错误;
C、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8:32=1:4;故选项正确;
D、8 克甲恰好完全反应,因此反应后甲的质量为 0,故选项正确;
故选 C、D
点评:本考点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考题在中考中经常出现,要抓住要点:
五个一定不变,一个一定变.本考点经常出现在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21、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和数字填空:
(1)两个氧原子 2O(2)一个甲烷分子 CH4(3)一个亚铁离 Fe2+(4)过氧化氢中氧元素化合价为-1 价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
相应的数字.进行解答;
(2)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进行解答;
(3)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
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解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