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年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资料共14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 年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试卷包括“试卷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 8 页,“答题卷”共 4 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基础知识(本大题共 6 小题 ,共 20 分) 1.(3 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露(lòu)面 露(lòu)骨 落(luò)寞 丢三落(là)四 B.脂(zhī)肪 造诣(yì) 漂(piǎo)白 漂(piāo)洋过海 C.真谛(dì) 取缔(tì) 藏(zàng)族 藏(cáng)污纳垢 D.祖籍(jí) 慰藉(jì) 涤纶(lún) 羽扇纶(guān)巾 【解析】A 露(lù)骨 B 取缔 dì D 慰藉 jiè 2.(3 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关怀备至 筋疲力尽 含辛茹苦 迫不及待 B.相题并论 追本溯源 针砭时弊 脍炙人口 C.腾云驾雾 随遇而安 瞠目结舌 循章摘句 D.心有灵犀 得心映手 绵里藏针 名胜古迹 【解析】 B 相提并论 C 瞋目结舌,寻章摘句 D 得心应手 3.(3 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 A.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悠闲地在街上 溜达。
B.那个演哥哥的小朋友问我:“你会豁虎跳吗?”“不会”,我只好照实说。他撇了撇嘴: “不会豁虎跳算什么老虎。” C.待一会儿,小珍珠鸟竟趴在我的肩头,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D.瓢虫上有小圆点,特别漂亮。小圆点,叫做“星”有七星瓢虫、十四星瓢……。星点不同。 【解析】A 来来往往后逗号改成顿号 B 不会后面的逗号去掉(选自部编版课文《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C 选自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 4 课《珍珠鸟》 D 叫做“星”后面加上句号;省略号后的句号删去。(选自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昆虫备忘录》) 4.(3 分)下列句子中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D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解析】A 夸张和比喻 ;B 对偶和互文;C 对偶和衬托;D 将柳树比喻成美女 5.(3 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B ) A.据史书记载《五经》是经过孔子整理的,一般指《周易》《尚书》《诗经》《乐经》《春 秋》五部著作,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典籍。 B.郭沫若、冰心、戴望舒、艾青、穆旦等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他们的影响较大的作品有 《女神》《繁星》《雨巷》《我爱这土地》《赞美》等。 C.童话、寓言是儿童非常喜欢的读物,比较著名的作品有《西游记》《稻草人》《安徒生童 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 D.许多外国名著影响很大,如意大利亚米契斯教育理论著作《爱的教育》,俄罗斯列夫·托 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法国法布尔科普作品《昆虫记》等。 6.(5 分)古诗文填空。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5)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二 、阅读鉴赏(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9 题。 (车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 焉。 (选自《晋书·车胤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存在箭上的丝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 7.(3 分)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博学多通 通国之善者也 B.惟弈秋之为听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C.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 D.虽与之俱学 为是其智弗若与 【解析】A 通晓、明白;全国。B 结构助词,不译;认为。 C 代词,都代指他。 D 和、 同; 语气词,不译。 8.(3 分)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练囊”的“练”不好理解,我们可以从“弓缴”的“缴”的字形及意义进行推测,“练” 的意义肯定与“丝”有关,由此引申为“编织”。 B.跟随弈秋学习的两个人,一位专心致志,一位有鸿鹄之志。他们不是智力上的差异,而是 志向、追求上的不同。 C.这两段文言文包括较多的成语 ,如第一段中有博学多识、夜以继日 ,第二段中有专心致 志、鸿鹄之志。 D.两段文言文都是有关学习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段主要强调勤奋好学,第二段强调 一心一意。 【解析】A“练”为白绢,白布。“缴”是系在箭上的丝绳,射鸟用。B 志向追求不同,表
述错误。C“鸿鹄之志”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5 分)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为是其智弗若与 ? 曰:非然也。 【解析】 (1)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从夜晚接着白天学 习。 (2)难道是因为他的智慧比不上另一个人吗 ?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我下过的一盘大棋 毕飞宇 在我刚刚走上社会的那阵子,最为流行的东西是围棋。远的不说,就在我们那一排单身汉的 宿舍里头,每一间宿舍都有自己的围棋盘。两三个人,或三四个人,也许正说着话呢,也许 正吃着饭呢,其中的一个拿起一颗黑子,“啪”的一下,一盘棋就算开始了。 高手的对弈大部分在夜间。在我的记忆里,高手的对弈通常都很枯寂,两个人,一言不发, 需要很长的时间才会下出一手棋。他们的对弈很少有人看,即使有人看了,那也是观棋不语 的。 但大部分情况却不是这样。情况正好相反,臭棋篓子的对弈会带来众人的围观。这一来有趣 了,围观的人一下子就把自己看作了“智囊”,他们不停地提建议、提规划,最后呢,下棋 的人成了幸福的傀儡。 我有一个同事,姓严,标准的高智商,属于夜间下棋的那种人。突然有那么一天,严老弟对 我说:“你怎么不下棋呢?”我笑笑,说:“我这样的智商怎么可以下棋呢?”他说:“可 惜了,下棋很有意思的。” 暑期到了,学校里放了假,我和严老弟都没有回老家。就在那一天的夜里,严老弟陪着我在 足球场上逛到了下半夜。也许是走累了,也许是他的棋瘾犯了,严老弟黑咕隆咚地对我说: “我教你下棋吧。”一想起空空荡荡的暑假,我说,好吧。 严老弟是个好老师。不只是给我讲,还送来了许多书。严老弟说:“我看的就是这些书。” 我说:“把这些书看完了我就会下棋了?”严老弟很肯定地告诉我:“那当然。”
大约过了一个月,我给严老弟提了一个建议,我们每天夜里下一盘棋,你先让九子,等我赢 了,再让八子。严老弟说:“好。” 我人生的第一盘棋就是授九子棋。严老弟并没有像和别人下棋那样,端坐在我的正面。 他是侧着坐的,一直在抽烟。这盘棋就这样开始了,他下一颗白子,我下一颗黑子。他再下 一颗白子,我再下一颗黑子。还没到一个小时,问题来了,我吃惊地发现整个棋盘上没有一 块黑棋是活的。这让我相当紧张。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用不了十分钟,棋盘上将“白 茫茫大地真干净”。我的脸开始充血,我得想点办法,至少活一块棋。 严老弟看出了我的企图,他对我说:“你可以先保住一个角。” 这正是我想做的。保住一个角。我清楚地记得我当时想“保住”的是右下角。道理很简单, 棋盘的右下角,严老弟他还没有“打入”呢。换句话说,这里只有我的黑棋,没有他的白棋。 我不再和严老弟纠缠了,开始补我的右下角。一连补了两手棋之后,我问我的严老弟: “活了么?” 严老弟看了一眼,说:“活了。” 我的心情很好,顺手又补了一手棋,说:“数数吧,看看我总共有几目棋。” 严老弟却不说话了,他的眼睛开始“盯着”右下角,看,往死里看。最后,他提起一颗白子, “点”进来了。我说:“黑棋不是已经活了么?”严老弟很低调,说:“试试看,试试看吧。” 结果是这样的,也就是七八手棋,我的右下角全死了,死光光。我尽力控制住我的情绪 , 问他 :“你不是说右下角活了的么?” 严老弟告诉我:“本来是活了的。你又补了两手,这就活不成了。” (选自 2021 年 3 月 12 日《文化艺术报》) 10.(5 分)小说开头三段写几种“对弈”,似乎与“我”下棋没有多大关系,为什么要写 这些内容呢 ?试作简要分析。 【解析】开篇第 1 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营造氛围,围棋的流行为后文我与严老弟 的对弈交代了原因,情节上做了铺垫。2-3 段写到常见的两种对弈方式,高手过招和臭棋篓 子对决,这与后文我和严老弟之间的对弈是不同类型的,二者形成对比,使得小说在内容上 更丰富,从结构上来说,情节上更富有变化。 11.(6 分)以严老弟为例,分析概括本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解析】严老弟是一个高智商,棋艺高超,乐于教授,专注,沉着、冷静的人。 本篇小说在刻画人物上,既采用正面描写,包含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 等手法 ,也利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比如严老弟看出了我的企图,主动教我先保住一个角,显示了严老弟的智慧与乐于教授;下 棋时他的眼睛开始“盯着”右下角,看,往死里看,从肖像,细节和动作的角度显示了严老 弟的专注和沉着冷静;严老弟和我下棋时是侧着坐的,一直在抽烟,显示了严老弟很随意, 从容淡定。 通过对我的紧张棋艺差等形象的刻画,衬托了严老弟的棋艺高超和冷静沉着。 12.(4 分)小说标题“我下过的一盘大棋”有怎样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解析】简明扼要的呈现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同时暗示这件事情对于我来说不同寻常 ,是 我人生的第一盘;以小见大,棋如人生,人生如棋。可以带来以下启示(答对两点即可): (1)适可而止,过则为患(2)人生就像一盘棋,所有的路都由你来决定。(3)在面对机 会时我们不应自大,随意糟蹋自己的机会,从而失去机会。(4)人生如棋,笑到最后的才 是赢家。(5)棋之胜利亦如其人,把握关键才是王道。(6)下棋如是人生,更是一个人心 境的较量。 三、课程理论(本大题共两小题, 共 8 分) 13.(4 分)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语文课程内容要继承和发扬_______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 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小学第三学段口语交际课程目标: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人说话认真、耐心、 能抓住_______ ,并能简要转述。 (3)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_______教学,启 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4)“写作”的教学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重在培养 学生的_______和自信心。 14.(4 分)判断题 (1)小学第三学段的阅读。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 别词语的情感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 (2)识字教学要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
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 (3)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第一,第一学段要多关注学生在语言活动中提出问题,探究问 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 ) (4)学校要有强烈的语文课程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 源,积极开发潜存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 ) 13.【答案】 (1)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P1 (2)要点 P14 能抓住 要点 (3)讨论式 P19 (4)写作兴趣 14.【答案】 (1)✔ P12 (2)✔ P21 (3)✘ P32 应是三、四学 (4)✔ P34 四、教学实践(本大题共五小题,共 26 分) 阅读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 15 题 学生 :齐声朗读《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依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 湖秋月、雷峰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 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 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老师:你看,作者用上“有”“也有”等词语,就把它们联系起来,很有条理。这么多景物 是世界奇迹,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国古代的宫廷画师把当时园中最美的 40 处景色画出 来,现在通过 3D 还原了,你最想去哪里看看? 学生:我最想去方壶胜境去看看 老师:能说说理由吗? 学生:因为我在《忆圆明园轶事》中看到了“忆方壶胜境”所以我很想了解了解。 老师:真好,你课前查找资料,说明老师课前布置“查资料”这个任务完成的特别棒!
学生:我想去平湖秋月,因为我们杭州也有平湖秋月,想看看两处有什么不同。 老师:同学们还有很多想去的,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老师播放视频) 老师:一个短片可以让我们领略昔日圆明园的盛景,如你所愿,能说说你看过的感受吗? 学生:我感到这里宛如仙境一般,就像短片中说的,秦始皇都没有办法建成的仙境。 15.(4 分)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谈谈本教学 实 录片段是如何落实的 ? 【参考解析 1】片段描绘了圆明园昔日盛景,为使学生体会到欣赏、自豪、赞叹之情,该教 师如下落实: 1. 视频资料的运用,使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课程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 2.“你最想去哪里看看,并说说理由”以及“如你所愿,能说说你看过的感受吗?”是结台 资料回答,以学生为主体,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以此促进体会思想感情。 3.通过对查找资料的同学激励性评价,促使其他学生积极学习查找资料方法。188 字 【参考解析 2】 (1)教师结合文本播放圆明园视频资料,学生分享感受,体会圆明园的魅力和民族情感。 这也是对新课标的贯彻落实,珍视学生在阅读时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2)教师教学过程中将资料和文本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行为,尊重学生语文学习 的主体地位,做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学生更能积极主动地探究作者的爱国情 怀。 (3)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提前熟悉课文相关内容,更加明白了落后就要 挨打,承担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翁的意识的体现,又是语 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基本特点,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逐步提升。269 字 阅读李清照《如梦令》的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 16 题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