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电子科技大学专用雷达原理课件.pdf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第五章第五章 雷达作用距离 雷达作用距离 作用距离是雷达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它决定了雷达 能在多大的距离上发现目标。 作用距离的大小取决于雷达本身的性能,其中有发射 机、接收系统、天线等分机参数,同时又和目标的性 质及环境因素有关。 第一节 雷达方程 §5.1.1 基本雷达方程 雷达作用距离方程,表征雷达作用距离和发射机、接收系 统、天线分机参数以及目标的性质、环境因素等的关系 距离R 处任一点的雷达发射信号功率密度: 考虑到定向天线增益G: 目标散射截面积设为σ,则其接收的功率为σS1 以目标为圆心,雷达处散射的功率密度: 雷达接收到的回波功率反比于 目标与雷达站间距离R的四次方 雷达收到功率: r r Ar:雷达天线接收面积 收发不同天线时 收发不同天线时 收发同天线时 收发同天线时 当接收功率为接收机最小检测功率S imin时,可得: 收发不同天线时,最大作用距离 收发不同天线时,最大作用距离 收发同天线时,最大作用距离 收发同天线时,最大作用距离 雷达实际作用距离受目标后向散射截面积σ、 Simin、噪声 和其他干扰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服从统计学规律。 1
Rmax 4∝λ2 总结:总结: Rmax 4 ∝1/λ2 天线面积不变时,波长λ增加天线增益下降,Rmax下降; 天线增益不变时,波长λ增加要求天线面积增加,天线有 效面积增加→ Rmax增加。 和最小可检测信号SSimin 雷达方程虽然给出了作用距离和各参数间的定量关系, 雷达方程虽然给出了作用距离和各参数间的定量关系, 但由于未考虑设备的实际损耗和环境因素,且目标有效反 但由于未考虑设备的实际损耗和环境因素,且目标有效反 不能准确预定,因此仅用 射面积射面积σσ和最小可检测信号 imin不能准确预定,因此仅用 来作估算的公式,考察各参数对作用距离的影响。 来作估算的公式,考察各参数对作用距离的影响。 雷达在噪声和其他干扰背景下检测目标,同时,复杂目 雷达在噪声和其他干扰背景下检测目标,同时,复杂目 标的回波信号本身存在起伏,因此,接收机输出的是一个 标的回波信号本身存在起伏,因此,接收机输出的是一个 随机量。雷达作用距离也不是一个确定值而是统计量,通 随机量。雷达作用距离也不是一个确定值而是统计量,通 常只在概率意义上讲,当虚警概率(如1010--66)和发现概率 )和发现概率 常只在概率意义上讲,当虚警概率(如 (如(如90%90%)给定时的作用距离是多大。 )给定时的作用距离是多大。 §5.1.2 目标的雷达截面积 目标的雷达截面积定义: 目标的雷达截面积定义: 实际测量: 实际测量: 返回接收机每单位立体角内的回波功率 在远场条件(平面波照射的条件)下,目标处每单位 入射功率密度在接收机处的单位立体角内产生的反射 功率乘以4π 习题习题 设目标距离为R0 ,当标准金属圆球(截面 积为σ)置于目标方向离雷达R0 /2处 时,目标回波的平均强度正好与金属球的 回波强度相同,试求目标的雷达横截面 积。 2
第二节第二节 最小可检测信号 最小可检测信号 如果没有噪声,任何微弱的信号都能经任意放 如果没有噪声,任何微弱的信号都能经任意放 大后被检测到。但雷达接收机的输出端,回波 大后被检测到。但雷达接收机的输出端,回波 信号总是和噪声及其他干扰混杂在一起,信号 信号总是和噪声及其他干扰混杂在一起,信号 放大的同时噪声也被放大,因此,噪声是限制 放大的同时噪声也被放大,因此,噪声是限制 微弱信号检测的基本因素,雷达检测能力实质 微弱信号检测的基本因素,雷达检测能力实质 上取决于信噪比。 上取决于信噪比。 灵敏度 检测因子 min 在接收机匹配滤波器输出端(检波器输入端)测量的信号噪声 功率比值。表示检测目标信号所需的最小输出信噪比称为D 0 DD00表示的雷达方程 表示的雷达方程 带宽校正因子 雷达各部分损耗 引入的损失系数 §5.2.1 最小可检测信噪比 Simin i D0 匹配接收机 检波器 检波后积累 检测装置 KT0BnFn 信噪比表示的雷达方程 信噪比表示的雷达方程 检测门限 由 则 灵敏度 作用距离 可得, 识别系数M min §5.7.3 用信号能量表示的雷达方程 由5.2.1,当信号为简单脉冲,且检波器输入端信噪比用检 测因子表示时,雷达方程可表示为: 由于检测因子 可得能量形式的雷达方程: 计入中频滤波器失配影响后: 3
§5.2.2 门限检测 信号是否超出门限判断目标有无的四种情况 信号是否超出门限判断目标有无的四种情况 发现:存在目标,判为目标-------Pd 漏报:存在目标,判为无目标------Pla 正确不发现:不存在目标,判为无目标--Pan 虚警:不存在目标,判为目标------Pfa 显然 Pd+Pla=1, Pan+Pfa=1 接收检测系统方框图 接收检测系统方框图 D0 将积累输出与某 一门限电压比较 输出包络超 过门限,认 为目标存在 Simin i 匹配接收机 检波器 检波后积累 检测装置 KT0BnFn 在中频部分对单个脉 冲信号进行匹配滤波 目的: 提高输出信噪比 检出信号包络 对检波后的n个脉 冲进行加权积累 检测门限 检测准则 检测准则 门限检测采用奈曼-皮尔逊准则。该准则要求在给定的 信噪比条件下,在满足一定的虚警概率时的发现概率 最大,或者漏警概率最小。 降低门限的缺点:只要有噪声存在,其尖峰超过门限 电平的概率增加,虚警相应增加。 §5.2.2 检测性能和信噪比 由: Pd+Pla=1, Pan+Pfa=1 雷达信号的检测性能由其发现概率Pd和 虚警概率Pfa定义 4
虚警概率 虚警概率PPfafa 接收机中放上的噪声通常是宽带高斯噪声,其概率密 度函数: 高斯噪声通过窄带中频滤波器(带宽<<噪声中心频 率)后加到包络检波器,输出噪声电压包络振幅的概 率密度函数: 虚警大小的其他表示方法 虚警大小的其他表示方法 设置门限电平VT,则Pfa(噪声包络 超过门限的面积)即虚警概率: 当噪声分布函数一 定时,虚警大小完 全取决于门限 虚警时间:虚假回波(噪声超过门限)之间的 平均间隔 虚警总数: 发现概率 发现概率PPdd 振幅为A的正弦信号同高斯噪声一起输入到中频滤波器 设信号的频率是中频滤波器的中心频率f IF,则包络检 波器的输出包络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以信噪比为变量,虚警概率为参变量,作图 式中 设置门限电平VT,发现概率Pd(r超过门限的概率)为: 由: 可知: 虚警概率Pfa一定,门限电平VT随之确定 结论:门限电平VT一定时,发现概率Pd随信噪比增大而增大 信噪比一定时,虚警概率Pfa越小(VT越高),Pd越小 5
恒虚警恒虚警 虚警概率一定时,发现概率Pd才随信噪比的增加 而增加,因此检测系统要求虚警保持一个恒定的 值;但随着噪声电压的变化,其包络振幅的概率 密度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一定门限值的虚警概 率Pfa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在给定信噪比下得不到 所需的发现概率。所以,噪声电平变化时,系统 门限电平应相应变化以获得恒虚警。 例:设要求虚警时间为 100s,中频带宽为 例:设要求虚警时间为100s ,中频带宽为 1MHz,求,求5050%和%和9090%发现概率所需的最 1MHz %发现概率所需的最 小信噪比。 小信噪比。 解: 由 可得Pfa=10-8 由图5.7可得 50% 90% 思考设计题 思考设计题 某雷达要求虚警时间为2 小时,接收机带宽 为1MHz,求虚警概率。若要求虚警时间大 于10 小时,问门限电平VT/σ应取多少? 此时若要达到90%90%以上的发现概率,检测 以上的发现概率,检测 此时若要达到 因子应该大于多少?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提高 因子应该大于多少?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提高 检波器输入端单个脉冲所需的检测因子? 检波器输入端单个脉冲所需的检测因子? 6
第三节第三节 积累对作用距离的改善 积累对作用距离的改善 积累的作用:增加信号功率,提高检测性能 积累的作用:增加信号功率,提高检测性能 积累的方法:相干积累,非相干积累 积累的方法:相干积累,非相干积累 相干积累 相干积累 在检波前完成,亦称检波前积累或中频 积累,相干积累要求信号间有严格的相 位关系,即信号是相干的。 M个脉冲的中频理想积累可使信噪比提高为原来的M倍 §5.3.1 积累效果 相干积累 相干积累 1 原因:信号功率增大M 2 倍,噪声功率增大M 倍 非相干积累 非相干积累 , 1 非相干积累 非相干积累 M个脉冲的视频理想积累对信噪比的改善为原来的 M~M倍之间 积累效率 积累效率 积累对作用距离的改善 积累对作用距离的改善 结论:由于积累降低了达到规定检测能力时对单个 输入脉冲信噪比的要求,因此客观上提高了雷达的 作用距离 习题习题 某雷达波 某雷达波 长长 检测信号 检测信号 效反射面积 效反射面积 ,最小可 ,最小可 ,已知探测目标的有 ,已知探测目标的有 ;; ①求雷达的最大作用距离。 ①求雷达的最大作用距离。 ②若该雷达为相干脉冲体制雷达,其他条件不 ②若该雷达为相干脉冲体制雷达,其他条件不 变时,变时,1010个等幅相参中频脉冲信号进行相参 个等幅相参中频脉冲信号进行相参 积累,如果作用距离要求不变,发射功率PPtt 积累,如果作用距离要求不变,发射功率 可以降低为多少? 可以降低为多少? 7
由于M个等幅相参中频脉冲可以提高输出信噪比M 倍,则达到原来要求的作用距离只需原来发射功率 的1/M。 §5.3.2 脉冲积累数的确定 搜索雷达 搜索雷达 半功率天线方位波束宽度 脉冲重复频率 天线方位扫描速度 目标的仰角 当比值小于360°时才能严 格应用此公式,实际应用 中,建议小于90°时使用 跟踪雷达 跟踪雷达 n=10 第四节第四节 目标截面积及其起伏特性 目标截面积及其起伏特性 目标的起伏模型 目标的起伏模型 目标的雷达截面积 目标的雷达截面积 返回接收机每单位立体角内的回波功率 隐身技术 隐身飞机的特点就是显著地减小 了RCS。目前隐身飞机对微波雷 达的RCS减小了20dB~30dB 目前主要的隐身方法:(1) 外形 结构; (2) 吸波涂料; (3) 无源 对消; (4) 有源对消 Swerling 工程计算中把目标截面积视为常量,当观察运动目 标时,对视角变化引起截面积大小变化,称为目标 截面积起伏。 Swerling起伏模型 起伏模型 Swerling I型:慢起伏,瑞利分布 Swerling II型:快起伏,瑞利分布 Swerling III型:慢起伏 Swerling IV型:快起伏 在考虑起伏的情况下,可根 据起伏情况和发现概率查找 图表 8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