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4年上海普通高中会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4 年上海普通高中会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阅读 90 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 1~4 题。(8 分) 1 人们的生活实践要求彼此交际,相互交流经验、交流思想。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只能利 用语言来交际。许多有经验()有知识的人把他们的经验和知识,用简括凝□、便于记忆的语言固定 下来,编成歌曲、口诀、故事等等,彼此相告,代代相传。这就所谓的“传说”。 ②传说是靠口耳相传的。它的基础是人的记忆,但是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传说在被人们相互传 述的时候,往往..会有所遗漏或添加。因此一个传说,经过若干人的口传以后,可能会变得离原样很远, 内容的真实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③在远古时代,传说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现在关于远古时代一鳞.半爪.的知识,也是 靠着这种传说保留下来的。有些最古的著作,例如古希腊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当初就是 这样流传下来的。 1.第①段的“( )”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破折号 B.分号 C.顿号 D.逗号 2.第①段的“□”处用字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炼 B.练 C.拣 D.冻 3.“一鳞半爪”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Línzhǎo B.línzhuǎ C.língzhǎo D.língzhuǎ 4.结合文意,分析第②段中的“往往”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2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5~7 题。(9 分) ①诗生于大众,成于大众。大众的原始表达是诗性特征生发的前提。大众诗性表达的需求,是诗 歌存在的依据。从民歌到诗歌,诗在传诵中存活,在流动中成熟。群众的喜好、相传、加工,是诗歌 在文体上独立并成为社会公有之物的必要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便没有诗歌。就一个民族而言,对诗性 的感知和确认,是集体的共识,不是单个人及少数人的自我命名。关于诗的最起码的范式、规则的理 解也必然是各个民族基于共同的审美习惯和语言习惯,长期积淀而成。 ②诗是以语言为材料的艺术品。由语言结织而成的诗歌文本,渗透着大众的语言经验和文化沉淀。 诗歌语言的进步,以大众语言的发展为基础。大众生生不息、富有活力的语言活力,让诗歌的语言繁 茂而□□。
2 诗性的语言,不在于“生”而在于“熟”,与民众语言贴得越近越好。公认的是,诗人运用 现实的、活的语言,诗性效果远胜于旧的、“死”的语言,运用民族的、自然的语言,效果远胜于外 来嫁接的和硬造的语言。诗性的语言,天生具有大众化的基因。 ④必须说明,肯定大众对于诗歌、大众化对于诗歌发展的意义,并非否定一些有小众化倾向的诗 歌的作用。这些诗歌的意义在于,它们往往追求诗的探索性、先锋性、实验性,在诗歌的风格、形式、 语言上另辟蹊径,在为诗歌成长开辟新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诗歌可以偏执于小众化、个人 化立场。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破坏诗性之根;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斩断诗性之链;一味 小众化、个人化,就会折损诗性之翼。 ⑤大众对于诗歌有更高的美学期待,所以诗歌需要正视大众,也只有包容和亲近大众,才能对诗 歌内部秩序进行重建,激活它的生命力,构建新的诗学观念和美学模式。保持面向大众的姿态,才能 使诗人离开自我立法的虚妄和自我评价的盲目,才能保有对表达形式的变革意愿和敏感性。 ⑥新诗百年,历经断裂与成长。一个或许不是问题的问题让一些诗人纠结:选择“诗”还是选择 大众?我们的回答是:选择有大众的诗。 5.根据上下文,下列词语填入第②段“□□”处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简洁 B.通俗 C.新鲜 D.含蓄 6.指出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某一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 分) 7.联系全文,概述“选择有大众的诗”的理由。(4 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8~11 题。(13 分) 边城(节选) 沈从文 1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 山 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 一只黄狗。 2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就到了 茶 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 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
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必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根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 两端水面横牵了一段竹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竹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 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时,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 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 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 3 但是,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的。管船人却 情 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 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 相当的注意时,这弄渡船的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大哥,不吸这个吗?这好 的,这妙的,看样子不成材,巴掌大叶子,味道蛮好,送人也很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 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 ④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 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 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 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和日头同时 死去的,是那个近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伙伴是一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 孩子。 8.文中的“边城”有虚实两层含义,它实指边远小城,虚 指 。(2 分) 9.对第①段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用简练的笔法勾勒出人物活动的环境 B.描述由远及近,给人一种动态的画面感 C.以质朴的语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D.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突显出老人的性格 10.对第②段画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是人物塑造中的细节描写 B.通过侧面描写烘托老人形象 C.是对渡溪的人的心理描写 D.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11.上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老人“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请概括并加以分析。(5 分)
(四)默写。(5 分) 12.(1) 南山》) ,青霭入看无。 (王维《终 (2)千岩万转路不定 , 。 (李白《梦 游天姥吟留别》) (3)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周邦彦《苏 幕遮》) (4)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5)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3~15 题。(7 分) 。 ,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①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簪缨:古代官吏的冠饰,代指显贵。②扬州:地名,当时为南宋抗金前线。 13.“相见欢”是这篇作品的 。(1 分) 1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清秋”一词,点明登楼时节,渲染肃杀氛围。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以乐景写哀情。 C.“倩悲风”一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 D.“吹泪过扬州”一语,富有动感,极具感染力。 15.画线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3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16~18 题。(10 分)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 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 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 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 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3 )不若.也 (2)臣等不肖.. (4)肉袒负.荆 17.对“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中“而”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表并列关系 B.表转折关系 C.表承接关系 D.表递进关系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七)阅读下文,完成第 19~21 题。(8 分) 永州铁炉步志 柳宗元 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①。永州北郭有步,曰铁炉步。 余乘舟来,居九年,往来求其所以为铁炉者无有。问之人,曰:“盖尝有锻者居,其人去而 炉毁者不知年矣,独有其号冒②而存。”余曰:“嘻!世固有事去名存而冒焉若是耶?” 步之人曰: “子何独怪是!今世有负其姓而立于天下者,曰:‘吾门大,他不我敌也。’问其位与德,曰:‘久 矣其先也。’然而彼犹曰‘我大’,世亦曰‘某氏大’。其冒于号有以异于兹步者乎?大者桀冒禹, 纣冒汤,幽、厉冒文、武,以傲天下。由不知推其本而姑大其故号,以至于败,为世笑僇③,斯可以 甚惧。若求兹步之实,而不得釜锜、钱 00、刀鈇④者,则去而之他,又何害乎?子之惊于是,末矣!” 余嘉其言可采,书以为志。 [注]①步:船埠头。②冒:假冒,冒充。③僇:侮辱。④釜锜、钱傅、刀鈇:金属器具。 19.对“他不我敌也”的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倒装句 D.省略句 20.下列表现手法中,本文没有运用的一种是( )。(3 分) A.托物言志 B.借事寓理 C.类比手法 D.对比手法 21.请对本文的思想意义进行评价。(3 分)
22.作文。 请以“智慧阅读”为题,写一篇文章。 二 写作(60 分) 要求:(1 )不少于 700 字;(2 )不要写成诗歌;(3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8 分) 1、C 2、B 3、A 4、答案示例:“往往”表示“遗漏或添加”的情况常常发生而又不是绝对会发生,用这个词使表达 更准确、更严密。 评分说明:“常常发生而又不是绝对会发生”1 分,“更准确、更严密”1 分。 (二)(9 分) 5、C 6、(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小众化、个人化”对诗性的存在基础、传承与发展 的毁坏。 (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阐释了“小众化、个人化”对诗性的保存和发展的危害,增强了语势。 7、(1)大众的原始表达是诗性生发的前提,大众诗性表达的需求是诗歌存在的依据; (2)诗歌基本的范式、规则基于民族共同的审美习惯和语言习惯; (3)诗歌语言依赖大众语言的发展而发展,带有大众语言的基因; (4)大众的审美期待促进诗歌的创新与发展。 (三)(13 分) 8、答案示例:作者向往的美好世界 9、D 10、D 11、答案示例:作者从老人“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和“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这两个方面具体描述了他 “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文中写到老人“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 了岸”及“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这些是老人对待 自己的职业尽心尽职和默默坚守的精神的具体体现。文中又写到老人不要他人的钱、泡茶给路人 解渴等,都是老人“忠实”于自己本性的具体表现。
(四)(5 分) 12、( 1 )白云回望合 (2 )迷花倚石忽已暝 (3 )一一风荷举 (4 )善假于物也 (5 )遥怜小儿女 (五)(7 分) 13、词牌 14、B 15、答案示例:“中原乱”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伤痛之情;“簪缨散”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不抗金 的愤慨;“几时收”表达了作者对恢复中原的期盼。 (六)(10 分) 16、(1)侍奉 (2)没有才能 (3)如,及 (4)背着 17、B 18、(1)答案示例:您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怎么样? (2)答案示例:我这样做的原因,是以国家之急为先以个人私仇为后。 (七)(8 分) 19、C 20、A 21、答案示例:文章通过记叙铁炉步名存实亡这件事,揭露了高门大族假冒才得、欺骗世人的行径, 批判了世人只重名号、不重才德的社会风气,有历史的进步意义和现实的警示意义。 二、写作(60 分) 22、本题分内容、结构、语言三项进行评分。总得分由评卷系统自动生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