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物理真题及答案
(本试卷中的 g 取 10N/kg)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19. 物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身边的物理量估测的结果符合实际的是(
A. 手电筒中的电流大约为 3A
B. 一枚鸡蛋的质量约 200g
C.人体的正常体温为 370C
D. 一般中学生的身高约 155mm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
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
【解答】解:A、手电中的电流大约 0.3A;故 A 错误;
B、一斤(500g)鸡蛋可称 8--10 个,那么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 50g(0.05kg);故 B 错误;
C、人体的正常体温接近 37℃左右;故 C 正确;
D、中学生的身高约 155cm;故 D 错误;
故选:C。
)
【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
选项即可
20.对一些实例和对应解释,下列说法中中正确的是(
A. 看见水中的鱼儿---光的直线传播
B. 太阳下人影相随---光的反射
C.近视眼镜的镜片----凸透镜
D. 用镜子增大空间感---平面镜成像
【分析】生活中的光现象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
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筷子弯折、池水变浅、
凸透镜成像等。
【解答】解:
A、看见水中的鱼儿是由于光在水面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不是光的直线传播,故 A 错误;
B、太阳下人影相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是光的反射,故 B 错误;
C、近视眼镜的镜片对光的发散作用,属于凹透镜,故 C 错误;
D、用镜子增大空间感是利用了平面镜成像,故 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和物理之间的联系,能否区分三种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21.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物理知识的应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A.把书包带做得扁而宽,是为了减小书包对人体的压强
B.滑雪板一般都有较大的面积,是为了增大压力
C.菜刀钝了磨一磨,是为了减小对被切物的压强
D.在铁轨下面铺设枕木,是为了减小对地面的压力
【分析】(1)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受力面积。
(2)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3)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
【解答】解:A、把书包带做得扁而宽,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故 A 正确;
B、滑雪板一般都有较大的面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故 B 错误;
C、菜刀钝了磨一磨,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故 C 错误;
D、在铁轨下面铺设枕木,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故 D 错误。
故选:A。
)
【点评】掌握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掌握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下列正中正确的是(
A.从能量角度来看,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表明了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B.在跳远比赛中加速奔跑,是为了增大身体的惯性,可以跳得更远一些
C.声音也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奥斯特实验发了电磁感应观象
【分析】(1)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速度大小无关;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奥斯特实验证明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解答】解:A、从能量转化角度来看,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消耗了电能,使通电导体发生机械运动,
表明了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故 A 正确;
B、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在跳远比赛中加速助跑,是为了利用惯性使人跳得更远,但不能增大
身体的惯性,故 B 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 C 错误;
D、奥斯特实验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故 D 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惯性的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奥斯特实验等,综合性强,但难
度不大。
23. 体积相同的铁球、铝块和木块,浸在液体中的情况如图所示,则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 )
A.铝球受到的浮力最大
B.木块受到的浮力最大
C.铜块受到的浮力最大
D.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分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公式 F 浮=G 排=ρ液 gV 排可知,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
关。
【解答】解:由图可知,铅球、铜块和木块均浸没在同种液体中,
因物体浸没时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
所以,体积相同的铅球、铜块和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
由 F 浮=G 排=ρ液 gV 排可知,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要注意物体浸没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
24.如图所示,电源的电压不变,闭合开关 S,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向左移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电流表 A 的示数减小,电压表 V 的示数增大
B. 电流表 A 的示数增大,电压表 V 的示数减小
C. 电流表 A 和电压表 V 的示数都减小
D. 电流表 A 和电压表 V 的示数都增大
【分析】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 V 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流表 A 测电
路中的电流,根据滑片的移动可知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和定值电
阻两端的电压变化,利用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电压表示数的变化。
【解答】解: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 V 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流表 A
测电路中的电流,
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向左端移动过程中,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小,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
由 I=U/R 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大,即电流表 A 的示数增大,故 AC 错误;
由 U=IR 可知,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变大,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小,即电压表 V 的示数减小,故 B 正确、D 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路的动态分析,涉及到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利用串联电路的分压特
点分析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化会更简单。
25. 在水平轨道上有一辆实验车,其顶部装有电磁铁,电磁铁下方吸有一颗钢珠。在实验车向右匀速直线运
动的过程中,钢珠因断电下落。如图是描述钢珠下落的四个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钢珠下落的路径。以实验
车为参照物,正确描述钢珠下落路径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据此分析钢珠的运动轨迹。
【解答】解:钢球随实验车在水平轨道上匀速向右行驶,当它落下前,速度与实验车的速度一样;当它下
落时,由于惯性,水平方向上的速度不变,但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因此以实验车为参照物时,钢
珠作自由落体运动。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惯性的应用,知道物体由于惯性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26.图甲是小灯泡 L 和电阻 R 的电流随电压变化图象,将它们按图乙所示接入电路中。已知该电路中电源电
压是 2V,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只闭合开关 S,电路消耗的功率是 1W
B.当再闭合 S1 后,电流表示数变化了 0.2A
C.当再闭合 S1 后,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 1.2W
D.当再闭合 S1 后,电路消耗的功率将增大 0.4W
【分析】(1)由电路图可知,只闭合开关 S 时,电路为 L 的简单电路,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由甲图象
读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根据 P=UI 求出电路消耗的功率;
(2)当再闭合开关 S1 时,灯泡与定值电阻 R 并联,电流表测干路电流,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 R 两
端的电压,由甲图象可知此时通过 R 的电流,根据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独立工作、互不影响可知通过灯泡 L
的电流不变,则通过 R 的电流即为电流表示数的变化量,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干路电流,利用 P=UI
求出电路消耗的总功率,根据△P=P′-P 求出电路消耗功率的增加量。
【解答】解:(1)由电路图可知,只闭合开关 S 时,电路为 L 的简单电路,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电源的电压是 2V,则灯泡两端的电压为 2V,由甲图象可知,通过灯泡的电流为 0.5A,
则电路消耗的功率:
P=UIL=2V×0.5A=1W,故 A 正确;
(2)当再闭合开关 S1 时,灯泡 L 与定值电阻 R 并联,电流表测干路电流,
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所以,此时 R 两端的电压为 2V,由图象可知 IR=0.2A,
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所以,通过 L 的电流不变,则电流表示数的变化量:△I=IR=0.2A,故 B 正确;
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所以,干路电流表的示数:
I=IL+IR=0.5A+0.2A=0.7A,
此时电路消耗的总功率:
P′=UI=2V×0.7A=1.4W,故 C 错误;
电路消耗功率的增加量:
△P=P′-P=1.4W-1W=0.4W,故 D 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并联电路的特点和电功率公式的应用,利用好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是关键。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 5 小题,共 20 分)
33.(4 分)小明家使用功率为 1000W 的电热壶烧水,电热壶工作 7min 所消耗的电能是
J;假设这电些
电能全部转化成内能后有 80%被 20℃的水吸收,那么可以烧开的水质量是 kg【C 水=4.2×103J/(kg·0C)
当地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分析】根据 P=W/t 求出电热壶工作 7min 所消耗的电能;由题意可知,假设这些电能全路转化成内能后有
80%被 20℃的水吸收,根据 Q 吸=cm△t 求出加热水的质量。
【解答】解:电热壶工作 7min 所消耗的电能:W 电=P 电 t=1000W×7×60s=4.2×105J,
假设这些电能全路转化成内能后有 80%被 20℃的水吸收,
则水吸收的热量:Q 吸=80%W 电=80%×4.2×105J=3.36×105J,
由 Q 吸=cm△t 可得,可以烧开水的质量:m=Q吸/(c△t)=3.36×105J/(4.2×103J/(kg•℃)×(100℃−20℃)=1kg。
故答案为:4.2×105;1。
【点评】本题考查了吸热公式和效率公式、电功公式的综合应用,要注意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100℃。
34.如图所示的铁块重力 G=4N,被吸附在竖直放置且足够长的磁性平板上,当他在竖直方向上拉力 F=6N 的作
用下向上运动, 则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___N.铁块此时速度 v 与时间 t 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 4s 内拉力 F
做的功是___J。
【分析】(1)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
个物体上。
(2)从图乙中读出铁块运动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出通过的路程,再利用 W=Fs 计算 4s 内拉力 F 做功。
【解答】解:
(1)由乙图可见,铁块在竖直方向上运动时,速度保持不变,因此铁块做匀速直线运动,铁块受到平衡力
的作用。
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 G、竖直向下的摩擦力 f 和竖直向上的拉力 F,
根据平衡力的特点,故铁块受到摩擦力大小 f=F-G=6N-4N=2N。
(2)铁块在 4s 内升高的距离 s=vt=0.2m/s×4s=0.8m,
因此拉力 F 做的功 W=Fs=6N×0.8m=4.8J。
故答案为:2;4.8。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掌握和应用。首先,我们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力平衡;其次,
根据所求力的方向、以及平衡力的大小和方向准确求出力的大小和方向。
35. (4 分)两个发热电阻 R1:R2=1:4,当它们串联在电路中时,R1、R2 两端的电压之比 U1:U2=
已知 R1=10Ω,那它们并联在 4V 电路中,两个电阻在 100s 内产生的热量是
【分析】(1)两电阻串联时通过的电流相等,根据欧姆定律求出两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
(2)两电阻并联时它们两端的电压相等,根据 Q=W=U2t/R 求出两个电阻产生的热量。
J
;
U
【解答】解:当两电阻串联在电路中时,R1、R2 两端的电压之比: 1
U
2
IR
1
IR
2
Ω=40Ω,所以两个电阻在 100s 内产生的热量:Q 总=W 总=W1+W2=
t
2
U
R
1
2
U
R
2
t
100s=200J。
故答案为:1:4;200。
=
R
1
R
2
2
(4 )
V
10
1
4
;则 R2=4R1=4×10
100
s
2
(4 )
V
40
×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以及欧姆定律、电热公式的灵活应用,是
一道较为简单的应用题
36. (4 分)如图所示,沿斜面把质量为 12kg 的个物体匀速拉到最高处,沿斜面向上的拉力是 F=100N,斜面长
2m、高 1m.则其机械效率是
%,物体所受摩擦力是
N
【分析】①知道拉力大小,利用 W=Fs 求出总功,利用 W=Gh 求出有用功,利用效率公式求出斜面的机械效
率。
②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即为额外功,根据 W=fs 求出摩擦力的大小。
【解答】解:
有用功:W 有=Gh=mgh=12kg×10N/kg×1m=120J;拉力做的总功:W 总=Fs=100N×2m=200J;则斜面的机械效率:
×100%=60%;额外功:W 额=W 总-W 有=200J-120J=80J,所以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W 额
W
η= 有
W
总
100%=
120J
200J
/s=80J/2m=40N。
故答案为:60;40。
【点评】本题考查了使用斜面时功、机械效率和摩擦力的计算等,关键是知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即为额外
功
37.(4 分)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
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
用时 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 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 0.9s,超声波的
速度是 340m/s,汽车在两次接受信号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是
m/s(超
声波速度是 340m/s)
m,汽车的速度是
【分析】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行驶的距离和相应的时间:
(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 0.25s 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 0.25s
的时间;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 0.15s;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
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
(2)找出汽车在两次接收到信号间隔过程中所用的时间(汽车运动的时间为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开始,
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结束。求出这个时间,就是汽车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解汽车速度。
【解答】解:
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 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 0.25s,则汽车接收到
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1=v 声t1=340m/s×0.25s=85m;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 0.3s,
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 0.15s,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2=v 声 t2=340m/s×
0.15s=51m;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s’=s1-s2=85m-51m=34m;这 34m 共用时:t’=△
t-t1+t2=0.9s-0.25s+0.15s=0.8s,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s’/t’=34m/0.8s=42.5m/s。
故答案为:34; 42.5。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应用,如何确定汽车运动的时间,是此题的难点。两次信号的时间
间隔虽然是 0.9s,但汽车在接收到两次信号时其其通过的路程所对应的时间不是 0.9s。要从起第一次接收
到超声波的信号开始计时,到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结束,由此来确定其运动时间。通过的路程与通
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对应上是解决此题关键。
三、作图及说明题(本大题包括 3 小题,共 10 分)
38.(2 分)从空气射向水面的入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如图所示,给出了反射光线,请你
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分析】一束光线由空气射到水面时,既要发生反射,又要发生折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
射角。据此完成光路图。
【解答】解:先过反射点 O 垂直水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的空气中画出入射光
线,然后再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水中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1)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
线的夹角。
(2)在两种透明介质的界面上,反射和折射一般是同时发生的,反射与入射在同种介质中,折射与入射在
两种介质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其他透明
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9.(2 分)根据图中通电螺线管的 N 极,请标出小磁针的 N 极,并在电源的黑点处标出正、负极符号。
【分析】由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知小磁针的磁极,再由右手螺旋定则可知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而
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据此确定电源正负极。
【解答】解:
因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所以小磁针的上端为 S 极、下端为 N 极;
由右手螺旋定则可知螺线管中电流由下侧流入、上侧流出;所以电源下端的正极、上端为负极,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右手螺旋定则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要求学生能熟练应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磁极或电流
方向。
40.(2 分)如图 OAB 轻质杠杆,O 为支点,请在图中 B 点处画出能使杠杆保持平衡的最小力 F 的示意图
【分析】(1)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可知,在杠杆中的阻力、阻力臂一定的情况下,要使所用的动力最小,
必须使动力臂最长。
(2)在通常情况下,连接杠杆支点和动力作用点这两点所得到的线段最长,依此为动力臂,最省力。
【解答】解:(1)由 O 点到杆顶端的距离是最长的力臂,所以动力应作用在杠杆的顶端 B 处;
(2)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要使杠杆平衡,动力方向垂直于杆向上,据此可画出最小的动力,如图所示:
。
【点评】杠杆中的最小动力,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确定杠杆中的支点和动力作用点的位置;
(2)连接支点与动力作用点,得到最长的线段;
(3)经过动力作用点做出与该线段垂直的直线;
(4)根据杠杆平衡原理,确定出使杠杆平衡的动力方向。
41. (4 分)如图是地球上的水循环示意图,请你用物态变化知识简单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分析】水的循环过程实际就是水不断发生物态变化的过程,结合水的物态变化进行解答。
【解答】解:海洋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温度升高蒸发成水蒸气升到高空,在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温度降
低液化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当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
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汽化、液化等自然现象的掌握情况,需要根据生活常识进行判断。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包括 2 小题,共 15 分)
42.(6 分)小华随意选取其中一块石子,准备在实验室测定它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