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 15 分.1-11 小题,每题 1 分;12、13 小题,题 2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
1.(1 分)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A.汽水 B.液氧 C.干冰 D.甲烷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汽水中有碳酸、水等,属于
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
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解答】解:A、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汽水中有碳酸、水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正确;
B、液氧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C、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D、甲烷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
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1 分)下列食物富含淀粉的是(
)
A.黄瓜 B.鸡蛋 C.奶油 D.面包
【分析】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
判断。
【解答】解:A、黄瓜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错误。
B、鸡蛋主要含有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C、奶油中富含油脂,故选项错误。
D、面包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1 分)净水时加明矾的作用是(
)
A.除去异味 B.杀菌消毒 C.吸附沉降 D.降低硬度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体能吸附小颗粒不溶性固体杂质,形成大颗粒,
沉降能除去不溶性固体大颗粒;
【解答】解: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体能吸附小颗粒不溶性固体杂质,形成大颗粒,易于沉降。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净水中各步骤的作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4.(1 分)下列描述属于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的是(
)
A.白色固体 B.微溶于水 C.溶液有滑腻感 D.能与 CO2 反应
【分析】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解答】解:A、白色固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B、微溶于水,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C、溶液有滑腻感,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D、能够与二氧化碳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故选:D。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5.(1 分)利用“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的原理,能将蜡烛火焰熄灭的为法是(
)
A.用水浇灭 B.剪掉烛芯 C.吹灭蜡烛 D.罩上烧杯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清除可燃
物。
【解答】解:A、用水浇灭蜡烛,是把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灭火,故错误;
B、剪掉烛芯属于清除可燃物灭火,故正确;
C、吹灭蜡烛属于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灭火,故错误;
D、当蜡烛把玻璃罩内的氧气耗尽时,蜡烛熄灭,故错误。
故选:B。
【点评】隔绝氧气、降低温度、移走可燃物等措施都能够达到灭火的目的,解答本题时要分析蜡烛熄灭与
什么因素有关。
6.(1 分)乙烯(C2H4)是一种果实催熟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烯中含有两个氢分子
B.1 个乙烯分子中含有 6 个原子
C.乙烯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1:2
D.乙烯由 2 个碳元素、4 个氢元素组成
【分析】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判断:物质的元素组成、原子构成,可以计算组成元素质量比、相对分子
质量等。
【解答】解:A、乙烯中不含有两个氢分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1 个乙烯分子中含有 6 个原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C、乙烯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24:4=6: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乙烯由碳元素、氢元素组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点评】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原子既论种类也论个数,要注意理解。
7.(1 分)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
)
A.分子种类 B.原子种类 C.元素种类 D.物质总质量
【分析】根据已有的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实质是:氢气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气分子分解成氧原子,氢原子
和氧原子结合成水分子,所以发生变化的是分子种类,而原子种类、元素种类及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的实质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8.(1 分)食用下列食品,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是(
)
A.蒸煮后的霉变大米
B.用甲醛浸泡过的海产品
C.添加适量碳酸氢钠的苏打饼干
D.用工业酒精配制的白酒
【分析】A、注意霉变的大米中含有有毒的黄曲霉素。
B、注意甲醛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之失去生理活性。
C、碳酸氢钠可以做发酵粉。
D、甲醇有毒不能饮用。
【解答】A、注意霉变的大米中含有有毒的黄曲霉素,一般高温不能将其杀死,故 A 错。
B、注意甲醛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之失去生理活性,所以用甲醛浸泡过的海产品,对人体有害,故 B 错。
C、碳酸氢钠可以做发酵粉,添加适量碳酸氢钠的苏打饼干,对人体无害,故 C 正确。
D、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对人体有害,故 D 错。
故选:C。
【点评】食品安全关乎人的生命和健康,政府在这点上非常重视,近年来食品问题总是不尽人意,这种社
会热点,也是化学考查的重点。
9.(1 分)实验室欲配制 0.9%的生理水 100g,下列操作步骤合理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量 9g NaCl
B.用烧杯量取 99.1mL 水
C.在量筒中配制溶液
D.配好后转移到试剂瓶中,贴上标签
【分析】A、根据溶质的计算方法来考虑;
B、根据溶剂的计算方法及取用方法考虑;
C、溶液配制应在烧杯中进行;
D、根据配制溶液的步骤考虑。
【解答】解:A、在实验室配制 0.9%的氯化钠溶液 100g 需氯化钠:100g×0.9%=0.9g,故 A 错误;
B、需水:100g﹣0.9g=99.1g,合 99.1mL,用量筒量取 99.1mL 水,故 B 错误;
C、溶液配制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中进行,故 C 错误;
D、配好后转移到试剂瓶中,贴上标签,故 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所需的仪器、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
答本题的关键。
10.(1 分)测得生活中一些物质的 pH 值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食品
pH
胃液
人体血液
0.8﹣15
7.35﹣7.45
肥皂水
10.2
洗涤剂
12.2
A.人体血液呈酸性
B.用 NaOH 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C.洗涤剂比肥皂水的碱性强
D.肥皂水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分析】当溶液的 pH 等于 7 时,呈中性;当溶液的 pH 小于 7 时,呈酸性;当溶液的 pH 大于 7 时,呈碱性;
结合常见酸碱指示剂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 人体血液的 pH 大于 7,显碱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B、NaOH 碱性太强,不能治疗胃酸过多,故选项说法错误。
C、当溶液的 pH 大于 7 时,呈碱性,且 pH 越大,碱性越强,洗涤剂的 pH 比肥皂水的 pH 大,洗涤剂比肥皂
水的碱性强;故选项说法正确。
D、蓝色石蕊试纸遇酸性溶液变红,肥皂水的 pH 为 10.2,大于 7,显碱性,不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故
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 pH 大小之间的关系、酸碱指示剂的性质等是顺利解题的
关键。
11.(1 分)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甲、乙的溶解度是 40g
B.t2℃时,100g 甲的饱和溶液中含 80g 甲
C.将 t1℃乙的饱和溶液降温,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D.将 t1℃甲的溶液降温一定能析出晶体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
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的溶解度是 40g,故 A 正确;
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80g,所以 180g 甲的饱和溶液中含 80g 甲,故 B 错误;
C、将 t1℃乙的饱和溶液降温,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 C 错误;
D、将 t1℃甲的溶液降温,甲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不一定能析出晶体,故 D 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
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 分)下列实验方案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
B.探究影响物质溶解
C.检验 NaOH 溶液是否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含量
性的因素
变质
A.A
B.B
C.C
D.D
【分析】A、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
气态。
B、根据食用油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进行分析判断。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选用药品和装置应考虑:①只有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直接用于验
证质量守恒;②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
【解答】解: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虽除去氧
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食用油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可用于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能达到实验目
的。
C、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氢氧化钠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不能证明
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已变质,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
恒定律,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
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3.(2 分)下列实验现象与解释不相符的是(
)
实验
现象
解释原因
红磷燃烧
产生大量白烟 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
酒精与水混合
总体积变小
分子之间有空隙
硝酸铵溶于水
溶液温度降低 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A
B
C
D 鸡蛋清溶液中加乙酸铅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蛋白质的溶解性变小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白烟是白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物质溶于水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D、蛋白质的结构被破坏后,失去生理功能,这称为蛋白质的变性,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外界条件有多种,如
强酸、强碱、甲醛、酒精、重金属离子、高温、射线等。
【解答】解:A、白烟是白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是因为生成五氧
化二磷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
间隔,故选项说法正确。
C、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是因为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D、鸡蛋清溶液中加乙酸铅溶液,乙酸铅中含有重金属铅离子,可使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盐析与蛋白质失去原来的生理活性的区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14.(8 分)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的奥秘。月球上含有 H、He、N、Na、Mg、Si 等元素,未来可能会成为人类
的宝贵资源。根据如图所示回答:
(1)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4.31 。
(2)He 是高效核能原料,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2 。
(3)H 元素和 He 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不同。
(4)根据图 2 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
A.H 是非金属元素
B.N 原子有两个电子层
C.He 和 Mg 的化学性质相似
(5)SiO2 是一种 氧化物 (填物质分类),可以做光导纤维,其中 Si 元素的化合价是 +4 。
(6)钠是一种活泼金属,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H2O=2NaOH+H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置换
反应 ,NaOH 溶液中钠离子的符号是 Na+ 。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意义解答;
(2)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解答;
(3)根据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解答;
(4)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解答;
(5)根据物质的分类及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解答;
(6)根据反应原理及离子符号的写法解答。
【解答】解:
(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可知: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4.31;
(2)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氦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2;
(3)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H 元素和 He 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4)A.H 属于非金属元素,故正确;
B.由 N 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N 原子有两个电子层,故正确;
C.He 属于稳定结构,Mg 最外层电子数为 2,易失去电子,He 和 Mg 的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错误;
(5)SiO2 是一种氧化物,根据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氧﹣2 价,则 Si 为+4 价;
(6)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
置换反应。NaOH 溶液中钠离子的符号是 Na+
答案:
(1)24.31;
(2)2;
(3)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4)AB;
(5)氧化物;+4;
(6)置换反应; N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粒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意义,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核外电
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15.(7 分)石油是重要的地球资源。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用石油可以精炼出多种燃料。根据下表分析,在相同条件下,柴油比汽油燃烧时更容易产生黑烟,原
因是 柴油中各种成分比汽油中碳元素含量高,更容易发生不完全燃烧 ,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产生粉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