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资料截图】








【资料目录】
维修手册 AD 199/219/239 上海震旦办公自动化销售有限公司
【资料截图】








【资料目录】
A. 安全和重要警告事项
1. 重要注意事项
2. 危险、警告和注意事项说明
2.1 本维修手册中的事项说明
2.2 安全和重要警告事项说明
3. 安全警告
3.1 未经柯尼卡美能达允许不得进行改动
3.1.1 需要特别注意的行为
3.2 电源插头选择
3.2.1 电源插头或电源线
3.3 进行现场维修时的检查要点
3.3.1 电源
3.3.2 安装要求
3.3.3 售后
3.4 保险丝
3.5 废旧电池的注意事项
3.5.1 所有地区
3.5.2 德国
3.5.3 法国
3.5.4 丹麦
3.5.5 芬兰、瑞典
3.5.6 挪威
3.6 激光安全事宜
3.6.1 激光安全事宜
3.6.2 内部激光辐射
3.6.3 激光安全标签
3.6.4 激光注意标签
3.6.5 处理激光设备的注意事项
4. 机器上的警告标识
4.1 机器内侧的警告标识
4.2 电路板上的警告标识
5. 发生事故时采取的措施
B. 手册中的内容符号
1. 手册中的内容符号
1.1 产品名称
1.2 品牌名称
1.3 进纸方向
C. 产品规格
1. bizhub 235/215/195
1.1 类型
1.2 功能
1.3 纸张
1.4 材料
1.5 打印量
1.5.1 bizhub 215
1.5.2 bizhub 195
1.6 机器规格
1.7 工作环境
1.8 打印功能
1.9 扫描功能
2. AD-509
2.1 类型
2.2 纸张类型
2.3 机器规格
2.4 操作环境
3. DF-625
3.1 类型
3.2 功能
3.3 纸张类型
3.4 不允许进纸的原稿
3.5 无法保证顺利进纸的原稿
3.6 混合原稿进纸图表
3.7 机器规格
3.8 操作
4. MB-505
4.1 纸张
4.2 机器规格
4.3 操作环境
5. PF-507
5.1 类型
5.2 纸张类型
5.3 机器规格
5.4 操作环境
6. FK-510
D. 总体组成
1. 系统配置
2. 截面图
3. 纸张路径
4. 总体配置
4.1 控制块状图
4.2 图像创建过程
E. 维修工具
1. 维修材料列表
2. CE 工具列表
F. 维护
1. 定期维护概念
1.1 定期维护概念
1.2 bizhub 235/215/195
1.2.1 定期维护1(总计数器;每55,000次计数)
1.2.2 定期维护 2(PM计数器;每165,000次计数)
1.2.3 定期维护 3(耗材计数器;每165,000次计数)
1.3 选购件
1.3.1 可反转自动输稿器 (DF-625)
1.3.2 进纸单元(PF-507)
1.3.3 多页手送纸盒 (MB-505)
2. 定期维护事项
2.1 定期更换零件清单
2.1.1 定期更换零件清单
2.1.2 bizhub 235/215/195
2.1.3 选购件
2.2 定期清洁零件清单
2.2.1 bizhub 235/215/195
2.2.2 选购件
2.3 零件使用寿命概念
2.3.1 耗材和零件的使用寿命值
2.3.2 使用寿命规格值适用条件
3. bizhub 235/215/195定期维护步骤
3.1 处理部
3.1.1 更换显影剂
3.1.2 更换鼓
3.1.3 更换鼓充电电晕组件
3.1.4 更换清洁刮板
3.1.5 碳粉涂敷
3.1.6 更换碳粉瓶
3.1.7 清洁 Ds 轴环
3.1.8 清洁鼓分离爪
3.1.9 清洁显影剂飞溅预防板
3.1.10 更换成像单元
3.2 传送部
3.2.1 清洁对位辊
3.2.2 清洁预图像转印导板
3.3 定影部
3.3.1 更换定影单元
3.4 进纸部
3.4.1 更换纸盒 1 进纸辊
3.4.2 更换纸盒1分离垫
3.5 传送部
3.5.1 更换转印辊组件
4. DF-625定期维护步骤
4.1 进纸部(DF-625)
4.1.1 更换分离辊(DF-625)
4.1.2 清洁拾纸辊/进纸辊/分离辊(DF-625)
4.1.3 清洁原稿传送传感器(DF-625)
4.2 传送部(DF-625)
4.2.1 清洁辊和轮(DF-625)
4.3 扫描部(DF-625)
4.3.1 清洁扫描导板(DF-625)
5. PF-507定期维护步骤
5.1 进纸部(PF-507)
5.1.1 更换进纸辊(PF-507)
6. MB-505定期维护步骤
6.1 进纸部(MB-505)
6.1.1 更换进纸辊(MB-505)
6.1.2 更换分离辊组件(MB-505)
G. 拆卸/重新组装
1. 禁止拆卸/调整的项目
1.1 禁止拆卸/调整的项目
1.1.1 喷漆锁定螺钉
1.1.2 红色喷漆螺钉
1.1.3 电路板可变电阻器
1.1.4 PWB的拆卸
1.1.5 拆卸警告
1.1.6 安装或运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警告
1.2 禁止拆除的单元
1.2.1 PH单元
1.2.2 定影单元
2. bizhub 235/215/195
2.1 拆卸/重新组装零件列表
2.1.1 外部零件
2.1.2 单元
2.1.3 电路板
2.1.4 其它
2.2 拆卸/重新组装步骤(外部零件)
2.2.1 前门
2.2.2 前盖板
2.2.3 左盖板
2.2.4 右侧后盖板
2.2.5 右侧下盖板
2.2.6 后盖板
2.2.7 扫描器右盖板
2.2.8 出纸后盖板
2.2.9 出纸盘(左)/出纸盘(右)
2.2.10 控制面板左盖板
2.2.11 控制面板
2.2.12 原稿台组件
2.3 拆卸/重新组装步骤(单元)
2.3.1 纸盒1
2.3.2 PH单元
2.3.3 CIS模块(CIS)
2.3.4 扫描器单元
2.3.5 出纸单元
2.4 拆卸/重新组装步骤(电路板)
2.4.1 MFP电路板(MFPB)
2.4.2 高压单元(HV1)
2.4.3 DC电源(DCPU)
2.4.4 BB 模块电路板(BBMB)
2.5 拆卸/重新组装(其它)
2.5.1 臭氧过滤器
2.5.2 主马达(M1)
2.5.3 碳粉供应马达(M2)
2.5.4 扫描器马达(M3)
2.5.5 反转马达(M4)
2.5.6 定影冷却风扇马达(FM1)
2.5.7 对位离合器(CL1)
2.5.8 纸盒1 进纸离合器(CL2)
2.5.9 温度/湿度传感器(TEM/HUM)
2.5.10 英制/公制传感器(PS6)组件(仅限于亚太地区)
3. 选购件
3.1 拆卸/重新组装零件列表
3.1.1 DF-625
3.1.2 PF-507
3.1.3 MB-505
3.1.4 AD-509
3.1.5 FK-510
3.1.6 IC-209/NC-504
3.1.7 MC-504
3.2 拆卸/重新组装步骤(DF-625)
3.2.1 上位盖板(DF-625)
3.2.2 前盖板(DF-625)
3.2.3 后盖板(DF-625)
3.2.4 原稿纸张到位纸盒(DF-625)
3.2.5 可反转自动输稿器(DF-625)
3.2.6 上位门组件(DF-625)
3.2.7 原稿传送单元(DF-625)
3.2.8 DF控制电路板(DFCB)(DF-625)
3.2.9 进纸辊/拾纸辊(DF-625)
3.2.10 DF马达(M1)(DF-625)
3.2.11 输稿离合器(CL1)(DF-625)
3.2.12 原稿对位离合器(CL2)(DF-625)
3.2.13 反转离合器(CL3)(DF-625)
3.3 拆卸/重新组装步骤(PF-507)
3.3.1 纸盒(PF-507)
3.3.2 后盖板(PF-507)
3.3.3 进纸器单元(PF-507)
3.3.4 PF驱动电路板(PFDB)(PF-507)
3.3.5 纸张尺寸检测开关(S1)(PF-507)
3.3.6 进纸电磁铁(SD1)(PF-507)
3.4 拆卸/重新组装步骤(MB-505)
3.4.1 多页手送纸盒(MB-505)
3.4.2 手送离合器(CL1)(MB-505)
3.4.3 手送拾纸电磁铁(SD1)(MB-505)
3.5 拆卸/重新组装步骤(AD-509)
3.5.1 右盖板(AD-509)
3.5.2 自动双面器单元(AD-509)
3.5.3 AD驱动电路板(ADDB)(AD-509)
3.5.4 AD马达(M1)(AD-509)
3.5.5 冷却风扇马达(FM2)(AD-509)
3.6 拆卸/重新组装步骤(FK-510)
3.6.1 FAX电路板(FAXB)(FK-510)
3.6.2 FAX控制面板(FK-510)
3.6.3 扬声器(FK-510)
3.7 拆卸/重新组装步骤(IC-209/NC-504)
3.7.1 PCL/NIC电路板(PNICB)/NIC电路板(NICB)(IC-209/NC-504)
3.8 拆卸/重新组装步骤(MC-504)
3.8.1 机械式计数器(MC-504)
H. 清洁/润滑
1. bizhub 235/215/195
1.1 清洁零件列表
1.2 清洁步骤
1.2.1 纸盒1进纸辊
1.2.2 纸盒1 分离垫
1.2.3 原稿台
2. 选购件
2.1 清洁零件列表
2.1.1 PF-507
2.1.2 AD-509
2.1.3 MB-505
2.2 清洁步骤(PF-507)
2.2.1 进纸辊
2.2.2 垂直传送辊/轮
2.3 清洁步骤(AD-509)
2.3.1 自动双面器单元传送辊/轮
2.3.2 反转部传送辊/轮
2.3.3 自动双面器单元通风部
2.4 清洁步骤(MB-505)
2.4.1 分离辊
2.4.2 进纸辊
I. 调整/设置
1. 如何使用调整/设置部
1.1 概述
1.2 预先检查
2. 效用模式
2.1 效用模式列表
2.2 开始/退出
2.2.1 开始步骤
2.2.2 退出步骤
2.3 机器设置
2.3.1 AUTO PANEL RESET(自动面板重置)
2.3.2 SLEEP MODE(睡眠模式)
2.3.3 AUTO SHUT TIME(自动关闭时间)
2.3.4 DENSITY (ADF)(浓度(ADF))
2.3.5 DENSITY (BOOK)(浓度(书本))
2.3.6 DENSITY (BOOK)(浓度(书本))
2.3.7 LCD CONTRAST(LCD对比度)
2.3.8 KEY SPEED SETTING(按键速度设置)
2.3.9 LANGUAGE(语言)
2.3.10 BUZZER VOLUME(蜂鸣器音量)
2.3.11 INITIAL MODE(初始模式)
2.3.12 SCAN THRESHOLD(扫描阈值)
2.4 纸张来源设置
2.4.1 TRAY1(纸盒1)
2.4.2 TRAY2/TRAY3/TRAY4/TRAY5(纸盒2/纸盒3/纸盒4/纸盒5)
2.5 自定义尺寸记忆
2.5.1 CUSTOME SIZE MEMORY(自定义尺寸记忆)
2.6 DRUM DEHUMIDIFY(鼓除湿)
2.6.1 用途
2.6.2 步骤
2.7 管理员管理
2.7.1 ADMINISTRATOR NO.(管理员编号)
2.7.2 DISPLAY AUTO SHUT(显示自动关闭)
2.7.3 SLEEP SHIFT(睡眠偏移)
2.7.4 ACCOUNT TRACK(帐户追踪)
2.7.5 REMOTE MONITOR(远程监控)
2.7.6 NETWORK SETTING - IP ADDRESS SETTING(网络设置-IP地址设置)
2.7.7 NETWORK SETTING - IPv6(网络设置-IPv6)
2.7.8 NETWORK SETTING - DNS CONFIG.(网络设置-DNS配置)
2.7.9 NETWORK SETTING - WEB SETTING(网络设置-WEB设置)
2.7.10 NETWORK SETTING - LPD SETTING(网络设置- LPD设置)
2.7.11 NETWORK SETTING - SLP SETTING(网络设置-SLP设置)
2.7.12 NETWORK SETTING - SNMP SETTING(网络设置-SNMP设置)
2.7.13 NETWORK SETTING - AUTO GET TIME(网络设置-自动获取时间)
2.7.14 电子邮件设置1
2.7.15 电子邮件设置2
2.7.16 LDAP设置
2.7.17 通讯设置
2.7.18 用户设置
2.7.19 SCAN TO USB(扫描至USB)
2.8 复印设置1
2.8.1 PAPER PRIORITY(纸张优先)
2.8.2 QUALITY PRIORITY(质量优先)
2.8.3 DENSITY PRIORITY(浓度优先)
2.8.4 DENSITY LEVEL(浓度水平)
2.8.5 DUPLEX PRIORITY(双面优先)
2.8.6 OUTPUT BIND POS.(输出装订位置)
2.8.7 ORIG.BINDING POS.(原稿装订位置)
2.8.8 BINDING POSITION(装订位置)
2.8.9 MARGIN SETTING(页边距设置)
2.8.10 ERASE SETTING(清除设置)
2.8.11 SMALL ORIGINAL(小原稿)
2.9 复印设置2
2.9.1 COPY PRIORITY(复印优先)
2.9.2 OUTPUT PRIORITY(输出优先)
2.9.3 CRISSCROSS MODE(十字分页模式)
2.9.4 4IN1 COPY ORDER(4合1复印顺序)
2.9.5 MIXED ORIGINAL(混合原稿)
2.9.6 ORIG. DIRECTION(原稿方向)
2.9.7 BOOK SEPARATION(书本分页)
2.9.8 STAMP(印记)
2.9.9 PAGE FORMAT(页码格式)
2.9.10 DATE & TIME FORMAT(日期和时间格式)
2.10 拨号注册
2.10.1 ONE-TOUCH DIAL(单触拨号)
2.10.2 SPEED DIAL(快速拨号)
2.10.3 GROUP DIAL(群组拨号)
2.10.4 PROGRAM DIAL(程序拨号)
2.11 传真注册
2.11.1 MAILBOX(邮箱)
2.11.2 RELAY BOX(中继BOX)
2.12 传真发送操作
2.12.1 DENSITY LEVEL(浓度水平)
2.12.2 QUALITY PRIORITY(质量优先)
2.12.3 DEFAULT TX(默认发送)
2.12.4 HEADER(页眉)
2.12.5 CONFIRM FAX NO.(确认传真号)
2.13 传真接收操作
2.13.1 MEMORY RX MODE(内存接收模式)
2.13.2 NO. of RINGS(振铃数)
2.13.3 REDUCTION RX(缩小接收)
2.13.4 RX PRINT(接收打印)
2.13.5 RX MODE(接收模式)
2.13.6 FORWARD(转发)
2.13.7 FOOTER(页脚)
2.13.8 SELECT TRAY(选择纸盒)
2.13.9 CLOSED NETWORK(关闭网络)
2.14 报告
2.14.1 ACTIVITY REPORT(活动报告)
2.14.2 RESERVATION REPORT(保留报告)
2.14.3 TX RESULT REPORT(发送结果报告)
2.14.4 RX RESULT REPORT(接收结果报告)
2.15 扫描设置
2.15.1 RESOLUTION(分辨率)
2.15.2 IMAGE FORMAT(图像格式)
2.15.3 BW CODING METHOD(黑白编码方法)
2.15.4 ¨COLOR SETTING(颜色设置)
3. 调整项目列表
4. 维修模式
4.1 维修模式列表
4.2 开始/退出
4.2.1 开始步骤
4.2.2 退出步骤
4.2.3 更改“维修模式”功能中的设定值
4.3 维修选项
4.3.1 MARKETING AREA(销售区域)
4.3.2 SHIPMENT(发货)
4.3.3 ENABLE AUTO SHUT(启用自动关闭)
4.3.4 MAINTENANCE COUNT.(维护计数器)
4.3.5 IU LIFE STOP MODE(IU使用寿命终止模式)
4.3.6 ID ADJUST(ID调整)
4.3.7 VG ADJUST(VG调整)
4.3.8 TRANSFER (PLAIN)(转印(普通纸))
4.3.9 TRANSFER (RECYCLE)(转印(再生纸))
4.3.10 TRANSFER (CARD1)(转印(厚纸1))
4.3.11 TRANSFER (CARD2)(转印(厚纸2))
4.3.12 TRANSFER (OHP)(转印(OHP))
4.3.13 TRANSFER (ENV.)(转印(信封))
4.3.14 TRANSFER (PLAIN-D)(转印(普通纸-D))
4.3.15 TRANSFER (RECY.-D)(转印(再生纸-D))
4.3.16 TRANSFER (CARD1-D)(转印(厚纸1-D))
4.3.17 TRANSFER (CARD2-D)(转印(厚纸2-D))
4.3.18 FUSER TEMP. (PLAIN)(定影温度(普通纸))
4.3.19 FUSER TEMP. (CARD1)(定影温度(厚纸1))
4.3.20 FUSER TEMP. (CARD2)(定影温度(厚纸2))
4.3.21 FUSER TEMP. (OHP)(定影温度(OHP))
4.3.22 FUSER TEMP. (ENV.)(定影温度(信封))
4.3.23 LEADING EDGE(主缘)
4.3.24 TRAILING EDGE(尾缘)
4.3.25 VERTICAL EDGE(垂直边缘)
4.3.26 LOOP Ad. (TRAY1)(波幅调整(纸盒1))
4.3.27 LOOP Ad. (TRAY2-5)(波幅调整(纸盒2-5))
4.3.28 LOOP Ad. (DUPLEX)(波幅调整(双面))
4.3.29 LOOP Ad. (BYPASS)(波幅调整(手送))
4.3.30 FLS PAPER SIZE(FLS纸张尺寸)
4.3.31 FLS/LEGAL CHANGE(FLS/LEGAL 互换)
4.3.32 TX SPEED(发送速度)
4.3.33 RX SPEED(接收速度)
4.3.34 TX LEVEL(发送水平)
4.3.35 DTMF LEVEL(DTMF 水平)
4.3.36 CNG LEVEL(CNG 水平)
4.3.37 CED LEVEL(CED 水平)
4.3.38 ECM MODE(ECM 模式)
4.3.39 CODING SCHEME(编码方案)
4.3.40 VOIP(VOIP)
4.3.41 REPORT DESTINATION(报告目的地)
4.3.42 TONER EMPTY REPORT(碳粉耗尽报告)
4.3.43 IU LIFE REPORT(IU 使用寿命报告)
4.3.44 MAINTENANCE REPORT(维护报告)
4.3.45 PROTOCOL REPORT(协议报告)
4.3.46 CIS APS SIZE(CIS APS 尺寸)
4.3.47 GDI TIMEOUT(GDI 超时)
4.3.48 ERASER INSTALL(消除器安装)
4.3.49 SUCTION FAN(吸气风扇)
4.3.50 LANGUAGE GROUP(语言分组)
4.3.51 HV B(AC) CLK(HV B(AC) CLK)
4.3.52 PH STANBY MODE(PH备用模式)
4.4 调整
4.4.1 PRN MAIN (TRAY1)(打印主对位(纸盒1))
4.4.2 PRN MAIN (BYPASS)(打印主对位(手送))
4.4.3 PRN MAIN (TRAY2)(打印主对位(纸盒2))
4.4.4 PRN MAIN (TRAY3)(打印主对位(纸盒3))
4.4.5 PRN MAIN (TRAY4)(打印主对位(纸盒4))
4.4.6 PRN MAIN (TRAY5)(打印主对位(纸盒5))
4.4.7 PRN MAIN (DUPLEX)(打印主对位(双面))
4.4.8 PRN SUB (TRAY1-P)(打印副对位(纸盒1-P))
4.4.9 PRN SUB (TRAY1-R)(打印副对位(纸盒1-R))
4.4.10 PRN SUB (TRAY1-C1)(打印副对位(纸盒1-C1))
4.4.11 PRN SUB (TRAY1-C2)(打印副对位(纸盒1-C2))
4.4.12 PRN SUB (TRAY1-O)(打印副对位(纸盒1-O))
4.4.13 PRN SUB (TRAY1-E)(打印副对位(纸盒1-E))
4.4.14 PRN SUB (BYPASS-P)(打印副对位(手送-P))
4.4.15 PRN SUB (BYPASS-R)打印副对位(手送-R)
4.4.16 PRN SUB (BYPASS-C1)(打印副对位(手送-C1))
4.4.17 PRN SUB (BYPASS-C2)(打印副对位(手送-C2))
4.4.18 PRN SUB (BYPASS-O)(打印副对位(手送-O))
4.4.19 PRN SUB (BYPASS-E)(打印副对位(手送-E))
4.4.20 PRN SUB (TRAY2)(打印副对位(纸盒2))
4.4.21 PRN SUB (TRAY3)(打印副对位(纸盒3))
4.4.22 PRN SUB (TRAY4)(打印副对位(纸盒4))
4.4.23 PRN SUB (TRAY5)(打印副对位(纸盒5))
4.4.24 PRN SUB (DUPLEX)(打印副对位(双面))
4.4.25 CIS MAIN ZOOM(CIS 主缩放)
4.4.26 CIS SUB ZOOM(CIS 副缩放)
4.4.27 CIS MAIN REGIST(CIS 主对位)
4.4.28 CIS SUB REGIST(CIS 副对位)
4.4.29 ADF SUB ZOOM(ADF 副缩放)
4.4.30 ADF MAIN ZOOM(ADF 主缩放)
4.4.31 ADF SUB REGIST1(ADF 副对位1)
4.4.32 ADF SUB REGIST2(ADF 副对位2)
4.4.33 ADF MAIN REGIST1(ADF 主对位1)
4.4.34 ADF MAIN REGIST2(ADF 主对位2)
4.4.35 ADF REG. LOOP1(ADF 对位波幅1)
4.4.36 ADF REG. LOOP2(ADF对位波幅2)
4.4.37 TCR GAIN(TCR 增益)
4.4.38 MODEL SETTING(型号设置)
4.5 计数器
4.5.1 TOTAL COUNTER(总计数器)
4.5.2 SIZE COUNTER(尺寸计数器)
4.5.3 PM COUNTER(PM 计数器)
4.5.4 MAINTENANCE COUNT.(维护计数器)
4.5.5 SUPPLIES COUNTER(耗材计数器)
4.5.6 APPLICATIN COUNT.(应用计数器)
4.5.7 SCAN COUNTER(扫描计数器)
4.5.8 PAPER SIZE COUNTER(纸张尺寸计数器)
4.5.9 MISFEED COUNTER(卡纸计数器)
4.5.10 TROUBLE COUNTER(故障计数器)
4.6 显示
4.6.1 TONER DENSITY(碳粉浓度)
4.6.2 FUSER TEMPERATURE(定影温度)
4.6.3 TRANSCRIPT CURRENT(转印电流)
4.6.4 TCR GAIN(TCR 增益)
4.6.5 PROCESS CONTROL(过程控制)
4.6.6 ENVIRONMENTAL(环境)
4.6.7 MAIN F/W VER.(主机固件版本)
4.6.8 ENGINE F/W VER.(引擎固件版本)
4.6.9 PCL F/W VER.(PCL 固件版本)
4.6.10 NIC F/W VER.(NIC 固件版本)
4.6.11 MAIN RAM SIZE(主 RAM 尺寸)
4.6.12 SERIAL NO.(序列号)
4.6.13 CUSTOMER ID(客户 ID)
4.7 功能
4.7.1 TONER DENSITY(碳粉浓度)
4.7.2 PROCESS CHECK(过程检查)
4.7.3 TCR AUTO ADJUST(TCR 自动调整)
4.7.4 PRN TEST PATTERN(打印测试图案)
4.7.5 ADF FEED TEST(ADF 进纸测试)
4.7.6 COPY ADF GLASS(复印 ADF 玻璃板)
4.7.7 UPLOAD F/W(上传固件)
4.7.8 FAX RES. COPY TEST(传真注册复印测试)
4.7.9 SCAN TEST(扫描测试)
4.7.10 TONER SUPPLY(碳粉供应)
4.8 SOFT SWITCH(软开关)
4.9 报告
4.9.1 SERVICE DATA LIST(维修数据列表)
4.9.2 ERROR CODE LIST(错误代码列表)
4.9.3 T.30 PROTOCOL LIST(T.30 协议列表)
4.9.4 SETTING DATA LIST(设置数据列表)
4.10 管理员注册
4.10.1 用途
4.10.2 默认设置
4.10.3 步骤
4.11 FIXED ZOOM CHANGE(固定缩放更改)
4.11.1 用途
4.11.2 步骤
4.11.3 固定缩放倍率的默认值和设置范围
4.12 工厂测试
4.12.1 SIGNAL TEST(信号测试)
4.12.2 RELAY TEST(中继测试)
4.12.3 DIAL TEST(拨号测试)
4.12.4 VOLUME TEST(音量测试)
4.12.5 PANEL TEST(面板测试)
4.12.6 RAM TEST(RAM 测试)
4.13 清除数据
4.13.1 DRAM CLEAR(DRAM 清除)
4.13.2 FLASH ROM CLEAR(闪存 ROM 清除)
4.13.3 MEMORY CLEAR(内存清除)
4.13.4 TORTAL CLEAR(全部清除)
4.13.5 PM COUNTER(PM 计数器)
4.13.6 MAINTENANCE COUNT.(维护计数器)
4.13.7 SUPPLIES COUNTER(耗材计数器)
4.13.8 APPLICATION COUNT.(应用计数器)
4.13.9 SCAN COUNTER(扫描计数器)
4.13.10 PAPER SIZE COUNTER(纸张尺寸计数器)
4.13.11 MISFEED COUNTER(卡纸计数器)
4.13.12 TROUBLE COUNTER(故障计数器)
4.14 安全
4.14.1 安全模式列表
4.14.2 开始/退出
4.14.3 TOTAL COUNTER(总计数器)
4.14.4 SIZE COUNTER(尺寸计数器)
4.14.5 PLUG-IN COUNTER(插件计数器)
4.14.6 MACHINE COUNTER COPY(机器计数器复印)
5. 软开关设置
5.1 说明
5.2 默认设置
5.2.1 软开关列表
5.2.2 各个销售区域的软开关默认设置(销售区域1)
5.2.3 各个销售区域的软开关默认设置(销售区域2)
5.2.4 各个销售区域的软开关默认设置(销售区域3)
5.2.5 各个销售区域的软开关默认设置(销售区域4)
5.2.6 各个销售区域的软开关默认设置(销售区域5)
5.2.7 各个销售区域的软开关默认设置(销售区域6)
5.2.8 各个销售区域的软开关默认设置(销售区域7)
5.2.9 各个销售区域的软开关默认设置(销售区域8)
5.2.10 各个销售区域的软开关默认设置(销售区域9)
5.2.11 各个销售区域的软开关默认设置(销售区域10)
5.2.12 各个销售区域的软开关默认设置(销售区域11)
5.2.13 各个销售区域的软开关默认设置(销售区域12)
5.3 软开关定义
5.3.1 软开关: #01
5.3.2 软开关: #02
5.3.3 软开关: #03
5.3.4 软开关:#04
5.3.5 软开关:#05
5.3.6 软开关: #06
5.3.7 软开关: #07
5.3.8 软开关:#08
5.3.9 软开关: #09
5.3.10 软开关: #10
5.3.11 软开关: #11
5.3.12 软开关:#12
5.3.13 软开关:#13
5.3.14 软开关: #14
5.3.15 软开关:#15
5.3.16 软开关: #16
5.3.17 软开关: #17
5.3.18 软开关: #18
5.3.19 软开关: #19
5.3.20 软开关: #20
5.3.21 软开关: #21
5.3.22 软开关: #22
5.3.23 软开关: #23
5.3.24 软开关: #24
5.3.25 软开关: #25
5.3.26 软开关: #26
5.3.27 软开关: #27
5.3.28 软开关: #28
5.3.29 软开关: #29
5.3.30 软开关: #30
5.3.31 软开关: #31
5.3.32 软开关: #32
5.3.33 软开关: #33
5.3.34 软开关: #34
5.3.35 软开关: #35
5.3.36 软开关: #36
5.3.37 软开关: #37
5.3.38 软开关: #38
5.3.39 软开关: #39
5.3.40 软开关: #40
5.3.41 软开关: #41
5.3.42 软开关: #42
5.3.43 软开关: #43
5.3.44 软开关: #44
5.3.45 软开关: #45
5.3.46 软开关: #46
5.3.47 软开关: #47
5.3.48 软开关: #48
5.3.49 软开关: #49
5.3.50 软开关: #50
5.3.51 软开关: #51
5.3.52 软开关: #52
5.3.53 软开关: #53
5.3.54 软开关: #54
5.3.55 软开关: #55
5.3.56 软开关: #56
5.3.57 软开关: #57
5.3.58 软开关: #58
5.3.59 软开关: #59
5.3.60 软开关: #60
5.3.61 软开关: #61
5.3.62 软开关: #62
5.3.63 软开关: #63
5.3.64 软开关: #64
6. 传真协议
6.1 G3 ECM (G3故障校正模式)
6.2 线性控制
6.2.1 G3 模式通讯的程序
6.3 参考码表
6.4 如何分析 T30 协议监控
7. 机械调整PF-507
7.1 纸张基准位置(PF-507)
7.1.1 使用
7.1.2 规格
7.1.3 步骤
8. 机械调整DF-625
8.1 调整进纸歪斜(DF-625)
8.1.1 使用
J. 固件重写
1. 固件重写
1.1 概要
1.2 准备
1.3 重写方法
2. 固件升级失败后的步骤
K. 故障排除
1. 卡纸显示
1.1 卡纸显示
1.1.1 卡纸显示
1.1.2 显示重置步骤
1.2 传感器布置
1.2.1 主机 PF-507 AD-509 DF-625 MB-505
1.3 解决方案
1.3.1 Initial check items(初步检查项目)
1.3.2 Misfeed at tray1 paper feed section(纸盒1进纸部卡纸)
1.3.3 Misfeed at the bypass tray paper feed section(手送纸盒进纸部卡纸)
1.3.4 Misfeed at tray2 paper feed section(纸盒2进纸部卡纸)
1.3.5 Misfeed at the image transfer section(图像转印部卡纸)
1.3.6 Misfeed at the fusing section(定影部卡纸)
1.3.7 Misfeed at the duplex paper feed section(双面进纸部卡纸)
1.3.8 Misfeed at the duplex transport section(双面传送部卡纸)
1.3.9 Misfeed at the tray 3 paper feed section(纸盒3进纸部卡纸)
1.3.10 Misfeed at the tray 4 paper feed section(纸盒4进纸部卡纸)
1.3.11 Misfeed at the tray 5 paper feed section(纸盒5进纸部卡纸)
1.3.12 Misfeed at the document feed section(输稿部卡纸)
1.3.13 Misfeed at the document transport section(原稿传送部卡纸)
1.3.14 Misfeed at the document exit section(原稿出纸部卡纸)
2. 故障代码
2.1 故障代码
2.1.1 故障代码
2.1.2 故障代码列表
2.2 故障重置步骤
2.2.1 故障重置步骤
2.3 解决方案
2.3.1 C0211
2.3.2 C2351
2.3.3 C2557, C2558, C255C
2.3.4 C2702
2.3.5 CC3451, CC3452, C3751, C3752, C3851, C3852
2.3.6 C4001, C4101
2.3.7 C5102
2.3.8 C5351
2.3.9 C6101
2.3.10 C9401
2.3.11 CC151, CC153
2.3.12 CC163
3. 电源故障
3.1 复印机不启动
4. 图像质量问题
4.1 如何确定问题零件
4.1.1 概述
4.1.2 初步检查项目
4.1.3 确认故障系统
4.2 解决方案
4.2.1 扫描器部: 空白复印
4.2.2 扫描器部:复印全黑
4.2.3 扫描器部:图像浓度低
4.2.4 扫描器部:背景模糊或图像粗糙
4.2.5 扫描器部: 黑条纹或黑带
4.2.6 扫描器部:黑点
4.2.7 扫描器部: 白条纹/白带
4.2.8 扫描器部:图像浓度不均匀
4.2.9 扫描器部:灰阶再现故障
4.2.10 扫描器部: 定期不均匀图像
4.2.11 扫描器部:波纹
4.2.12 打印机部: 复印空白
4.2.13 打印机部:黑色复印件
4.2.14 打印机部:图像浓度低
4.2.15 打印机部:背景模糊或图像粗糙
4.2.16 打印机部:黑条纹/黑带
4.2.17 打印机部:黑点
4.2.18 打印机部:黑条纹/黑带
4.2.19 打印机部: 无效区域
4.2.20 打印机部:背面污点/污迹
4.2.21 打印机部:图像浓度不均匀
4.2.22 打印机部:灰阶再现故障
4.2.23 打印机部:定期不均匀图像
5. 传真机故障
5.1 不能正确执行传真时
5.1.1 不能发送传真
5.1.2 不能接收传真
5.1.3 拨号连接问题
5.2 通讯错误
5.2.1 概述
5.2.2 传输期间发送的错误
5.2.3 接收期间发送的错误
5.3 错误代码列表
5.3.1 接收
5.3.2 传输
5.4 错误代码及响应解决方案
5.4.1 接受错误代码 (000X)
5.4.2 接收错误代码 (001X)
5.4.3 接收错误代码 (002X)
5.4.4 接收错误代码 (003X)
5.4.5 接收错误代码 (004X)
5.4.6 接收错误代码 (005X)
5.4.7 接收错误代码(006X)
5.4.8 接收错误代码 (007X)
5.4.9 传输错误代码(008X)
5.4.10 传输错误代码(009X)
5.4.11 传输错误代码(00AX)
5.4.12 传输错误代码(00BX)
5.4.13 传输错误代码 (00CX)
5.4.14 传输错误代码(00DX)
5.4.15 传输错误代码(00EX)
5.4.16 传输错误代码(00FX)
5.5 传真能发出但接收不到
5.5.1 故障排除步骤
5.6 传真线路讲话
5.6.1 故障排除步骤
5.7 拿起电话,但设备不进入摘机状态
5.7.1 故障排除步骤
5.8 在VoIP系统环境中,设备不能正常发送传真。
5.8.1 故障排除步骤
L. 零件/连接器布置图
1. 零件布置图
1.1 主机(bizhub 235/215/195)
1.2 多页手送纸盒(MB-503)
1.3 输稿器 (DF-625)
1.4 进纸单元(PF-507)
1.5 双面器单元(AD-509)
2. 连接器布置图
2.1 主机(bizhub 235/215/195)
2.2 控制电路板
2.2.1 MFP电路板(MFPB)
2.2.2 PF驱动板(PFDB)
2.2.3 AD驱动板(ADDB)
2.2.4 DF控制电路板(DFDB)
M. 时序图
1. bizhub 235/215/195
1.1 打开电源开关时的时序图
1.1.1 时序图
1.2 按下开始键时的时序图
1.2.1 操作条件
1.2.2 时序图
2. DF-625
2.1 单面打印模式下的时序图
2.1.1 操作条件
2.1.2 时序图
2.2 双面打印模式下的时序图
2.2.1 操作条件
2.2.2 时序图
N. 接线图
1. bizhub 235/215/195 (1/2)
2. bizhub 235/215/195 (2/2)
3. DF-625
4. PF-507
5. AD-509
O. AD 239/219/199的操作原理
1. 接口部
1.1 组成
2. 扫描器部
2.1 组成
2.2 驱动
2.3 操作
2.3.1 当按下开始键时的控制
2.3.2 原稿尺寸检测机制
3. 写入部
3.1 组成
3.2 操作
3.2.1 概述
3.2.2 激光发射区域
4. 碳粉供应部
4.1 组成
4.2 操作
4.2.1 碳粉补充机构
4.2.2 碳粉补充控制
4.2.3 T/C恢复模式
4.2.4 检测碳粉耗尽状态
5. 成像单元部
5.1 组成
5.2 操作
5.2.1 检测成像单元寿命
6. 成像单元部(鼓)
6.1 组成
6.2 驱动
6.3 操作
6.3.1 鼓驱动
7. 成像单元部(充电电晕)
7.1 组成
7.2 操作
8. 成像单元部(显影)
8.1 组成
8.2 驱动
8.3 操作
8.3.1 碳粉流动
8.3.2 显影偏压
8.3.3 TCR 传感器自动调整
9. 转印/分离部
9.1 组成
9.2 驱动
9.3 操作
9.3.1 转印电压输出控制
9.3.2 转印辊清洁控制
9.3.3 纸张分离控制
10. 碳粉收集部
10.1 组成
10.2 驱动
10.3 操作
10.3.1 碳粉收集路径
11. 进纸部(纸盒1)
11.1 组成
11.2 驱动
11.3 操作
11.3.1 升/降控制
11.3.2 进纸控制
11.3.3 纸张尺寸检测机构
11.3.4 纸张余量水平检测控制
12. 多页手送部(MB-505)
12.1 组成
12.2 驱动
12.3 操作
12.3.1 升/降控制
12.3.2 进纸控制
12.3.3 纸张余量检测控制
13. 对位部
13.1 组成
13.2 驱动
13.3 操作
13.3.1 对位控制
14. 定影部
14.1 组成
14.2 操作
14.2.1 定影速度校正
14.2.2 定影压力控制
14.2.3 定影温度控制
14.2.4 异常高温保护
14.2.5 PPM 控制
14.2.6 新物件检测
15. 出纸部
15.1 组成
15.2 操作
15.2.1 传送控制
16. 图像稳定性控制
16.1 组成
17. 电源供应部
17.1 将主电源开关打开时
17.1.1 组成
17.1.2 操作
18. 风扇控制
18.1 组成
18.2 操作
18.2.1 功能
18.2.2 风扇控制
P. DF-625操作原理
1. 纸张路径
1.1 单面模式
1.2 双面模式
2. 组成
3. 驱动
4. 操作
4.1 单面模式下的操作步骤
4.1.1 操作1
4.1.2 操作2
4.1.3 操作3
4.2 双面模式下的操作步骤
4.2.1 操作1
4.2.2 操作2
4.2.3 操作3
4.2.4 操作4
4.2.5 操作5
4.2.6 操作6
4.2.7 操作7
4.2.8 操作8
4.2.9 操作10
4.3 原稿尺寸检测操作
Q. PF-507操作原理
1. 组成/驱动
2. 操作
2.1 到位进纸盒检测
2.2 纸张提升板
2.3 纸张尺寸检测机构
2.4 纸张分离机构
R. AD-509操作原理
1. 组成/驱动
2. 操作
2.1 纸张传送控制
2.1.1 传送辊控制
2.1.2 纸张进入控制
2.1.3 双面进纸控制
2.2 双面器单元中的纸张传送控制
2.2.1 双面器单元中只有一张纸时的纸张传送
2.2.2 有两张纸在双面器单元内循环时的纸张传送
2.2.3 在双面器单元中交替传送两张纸的情况
【资料预览】维修手册 AD 199/219/239 上海震旦办公自动化销售有限公司